契约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研究

时间:2022-09-11 11:05:15

契约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研究

[摘要]文化制约教育,决定教育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教育适应、传承并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载体,教育与文化互相交融渗透,文化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考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契约意识;高等教育;文化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07-04

[作者简介]李忠伟(1980―),男,河北定州人,硕士,河北联合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悠悠进程中,我们追溯文化遗留的印记可以发现,每种文化都蕴含着各具特色的思想及价值观,而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又决定着教育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外来文化伴随经贸的全球化,不断涌入我国,使得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不断地摩擦、碰撞、冲突、融合,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包括生活习惯也都趋于多元。

文化制约教育,决定教育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教育适应、传承并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载体,教育与文化互相交融渗透,文化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考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概念最早由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包括精神、物质和行为三种文化内涵;狭义文化则多从精神层面进行定义,即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或民族)形成的历史现象,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内容,及其整体意识形态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所谓多元文化从表面上看是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化的并存现象,是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的产物。实质上,文化的多元化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吸收、发展、并存和相互影响的现象。

多元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长期共存。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都各具特色和相对稳定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认同感也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同文化的长期共存不仅表现在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的自由平等,还意味着彼此共生共荣,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要求。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意思就是求多元文化内在的“和”而不是求表象的“同”,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同因素不同成分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是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基本法则,每一种文化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都有其优点和相对真理,因此,既要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也要求同存异突出个性。同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更新创造,其动态变化和相互并存态势为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土壤。

不同文化模式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多元文化模式特有的和而不同特征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应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首先,多元文化教育通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偏见,促进各民族成员的主动性的发展、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多元文化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以民主的方式发展和管理高等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和高校治理的权力均衡;第三,多元文化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使得高等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契约文化”及其理念

(一)契约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美国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成功范例,当我们从文化角度去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时,“契约文化”贯穿始终。本文中的契约不是指狭义的契约,即合同、协议等概念,而是一种理性思考、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契约”一词最早出现在埃及,但其文化源头有两个,一是世俗社会理性、自由的古希腊文明,二是神圣的基督教文化。

历史上,古希腊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农业发展,但却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商业繁荣和以自由交换为特征的商业文明的形成,成为契约理念产生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推崇的平等自由观念和理性原则,成为契约理念产生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而“自由”“平等”和理性原则正是契约文明的核心,这样以“自由”理念和理性原则为核心的契约文化伴随商业文明萌生了之后,“自由”理念和理性原则从商业领域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伴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形成西方契约文化的核心理念――契约精神。而神圣的基督教文化则通过上帝和人之间立约(旧约、新约)的独特方式透露着最原始的有关契约的理念,上帝通过立约和守约受约束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人通过守约获得上帝的怜悯和救赎,从而达成了契约上的平等。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企图分离它们是荒谬的。高等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培育和倡导契约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文化,进而构建高等教育模式,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因此,从文化,尤其是契约文化入手研究高等教育文化显然是合适的。

(二)“契约文化”理念:契约意识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伦理性和整体化为文化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注重信用、和谐与群体间的联系;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其后又受基督教、文艺复兴运动等的影响,其核心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中心,重视理性、科学和个人的发展。从文化内涵和本质分析,中华文化属于整体文化,形成了大一统和群体意识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注重人格尊严、平等和个性解放,具有个人本位的社会特征和契约精神。因此,二者是可以互补融合的。

中外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与和而不同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这一共同点就是“契约意识”。契约的作用不在其表面形式,而在于履行及其精神力量。“契约意识”就是一种人格意识、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理念和约束,“契约意识”意味着每种文化相互平等,只有通过“契约意识”才可以相互吸收和发展,也意味着每种文化形态的自由发展。因此,基于“契约意识”,西方契约文化理念与我国文化传统是互不矛盾的,“契约意识”既是西方文化契约精神的价值追求,又是我国文化守信精神的言中之意。借助“契约意识”及其渗透调节功能,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而“契约意识”的形成、渗透及调节需要借助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才能被社会认同。“契约意识”作为一种约束,就是思考问题都以契约精神作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思维取向和思维方式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与契约的显性特征相比,“契约意识”则较为抽象,可以说是一种隐性契约形式。然而,实质上二者的契约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又是一致的,因此,条件成熟时隐性契约可以转变为显性契约。

(三)中西方契约思想比较

契约精神和“契约意识”是市场经济的文化属性,因为经济主体是相互平等和意愿自由的,只有通过契约才可以实现合作。这种契约文化理念伴随改革开放,也不断流入我国,使得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千年的儒家思想传承、特定的思维惯性和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复制西方的“契约精神”理念,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摩擦碰撞和融合创新中,基于“契约意识”,将西方文化契约精神和我国文化守信精神相统一,提出适应我国现实和国情的文化新理念。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受基督教“原罪说”文化源头的影响,西方的“契约文化”注重制度建设,文化传统以民主法制、规则为背景,为克服“人性之恶”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契约的建立必须以两个以上经济主体的相互平等和共同的约定为前提,并依靠外在力量的裁定履行契约。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守信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必要条件,是品德与行为的统一,注重通过修身和自律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因此,这种守信精神和中国的人治传统,是靠自律诉诸行为的。

第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具有个人本位的社会特征和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这种契约精神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真正平等,人人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契约关系。中国以伦理性和整体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虽然也提出了“民本思想”,但并不是契约意义上的民主,人际信任和交往不依靠约束和契约,而依赖人治和感情。

第三,西方契约文化中作为契约文明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通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科技传播以及市场经济等的影响,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主流价值观。中国的“儒家文化”虽也包含了契约思想,但缺乏自由、平等理念,还不是一种契约文化。

因此,中国“儒家文化”的“守信精神”属于心态层面,注重通过修身和自律诉诸行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西方文化的“契约精神”属于制度层面,其核心本质是自由、平等,注重制度建设,是一种社会规范。

三、“契约意识”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载体,教育源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制约教育,高等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培育和倡导契约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文化,进而构建高等教育模式、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作为专业和学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具有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优点,融汇中外优秀大学精神;同时,更应注重吸取民族文化和包括书院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独特的高等教育制度。

(二)推进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

文化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性,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课程种类、形式和实施方式等方面也应多样化和“因材施教”;基于“契约意识”,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使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过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相互融合,将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增加课程性质的职业化渗透。当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哲学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三)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中外交流与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开展出国留学教育,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知识。政府在制定出国留学政策和导向时,不仅要注意国别的多样化,避免留学国别和学科领域的一窝蜂现象;也要注意出国人员的低龄化和人才外流问题,提高出国留学教育的效益。二是,吸引国外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着力从学科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三是,广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可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兼采中外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交换学生、使用国外先进教材、外语教学等多种形式,但要注意教育问题和文化取舍标准。四是,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国际知名学者到国内任教和讲学。五是互派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四)努力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自主创新

相比西方高等教育 “问题研究”取向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以学科建制为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以潘懋元先生、王承绪先生等为代表的几大学科团队,注重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和自主创新,以期在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建立新学科和完善学科体系、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等方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赵穗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刘颖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高等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4]汤勇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J]知识经济,2011(2)

上一篇:对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