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之韵·唐之气·宋之意

时间:2022-09-11 10:11:47

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代表;晋韵唐法宋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特征。任何艺术家都无法脱离时代思潮而独立存在,任何作品都会不自觉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上,尤以晋唐宋三朝最得文化艺术的意趣:晋人道法自然,重神韵,具有魏晋风度,显得幽雅;唐人气势磅礴,重气象,极具大唐风范,显得大气;宋人不拘法度,重意趣,抒写个人性情,显得空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所描绘的三幅图景――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兰亭暮春雅集图”、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之“滕王阁三秋图”和北宋苏轼《赤壁赋》之“赤壁秋夜泛舟图”,也有这种文学作品和文化温床的对应关系。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三者进行比较鉴赏。

首先,意象选择显现时代特征。

文人描写图景与画家描绘画面一样,都要精心筛选进入画面的意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画家所选取的意象种类和数量多寡都是不同的。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描绘的“兰亭暮春雅集图”,他选取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无)丝竹、管弦、天朗、气清、惠风”等意象。对这些意象作些归纳,即“山、林、竹、水、觞、(无)音乐、天气、惠风”共八项,除“觞”外尽为自然之景,是一幅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尤能反映魏晋名士信奉佛老、重神韵、祟尚自然的素雅隋趣。

初唐才子王勃描绘的“滕王阁三秋图”,他选取了“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销)、雨(霁)、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等近三十个意象,即使删去一些重复出现的意象概括一下,也还有“山、水、烟光、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殿宫、绣闼、雕甍、原、闾阎、舸舰、云、雨、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等二十余项。既有山、水、汀、渚和霞、鹜、雁等自然景观,也有宫殿、阎阎、舸舰和渔舟等人文景观。既具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人文气息。是三幅图景中意象最为丰富密集的,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作者通过如此“密集”的意象组成意象群,描画出如此大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滕王阁三秋图”,这与大唐开国之初即奠定的泱泱大国气度不无关系。

而北宋大文豪苏轼描绘的“赤壁秋夜泛舟图”,他所选择的意象只有“清风、水波、酒、明月、白露、水光、一苇(即小舟)、洞箫声”,真可谓寥寥数笔、惜墨如金,画面极其简洁而空灵。这就是宋人地道的山水大写意!但纵使东坡居士才高八斗,其意象仍然难以摆脱赵宋王朝一贯奉行的软弱政策而形成的温软的时代气息。

其次,意象色调显现时代特征。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样的意象,作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审美感受不同,赋予意象的色调亦不同。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佛教盛行,文人雅士往往朝不保夕,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往往沉迷于佛老思想,道法自然,“显著地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山”是“崇”,“岭”是“峻”,“林”是“茂”,“竹”是“修”,“流”是“清”,“天”是“朗”,“气”是“清”,“风”是“惠”且“和畅”等等,“兰亭暮春雅集图”色调清丽淡雅,突显了“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的特点。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当过朝散郎、沛王府修撰,由于为沛王写斗鸡檄文被赶出王府,后又当了虢州参军”,任上,又因“藏了逃犯又杀了逃犯灭口”,不仅连累了父亲被贬谪到交趾,自己也因此丢了官,犯了死罪,真是“命途多舛”,本应消沉避世,但大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之一,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积极人世,所以“滕王阁三秋图”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除了意象之丰富密集之外,直接描绘意象色彩的词就有“清、紫、翠、丹、青、黄”等等,间接体现色彩的词还有“绣、雕、彩、明、霞、鹜、秋水、长天”等等,可谓色彩绚烂、五彩斑斓,大有汉赋之遗风,即使悲,也悲得高昂而壮烈,将大唐气象挥洒得淋漓尽致。

宋代是一个艺术繁荣的朝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文人更加崇尚个人意识,所以不论是书画还是诗文,都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像苏轼这样的文坛巨匠,命途多舛,在他思想中既有积极人世的儒家思想,又有消极避世、顺应自然的佛老思想,颇懂禅理。因此,苏轼绘景极其简要空灵,善于写意。你看他描绘的“赤壁秋夜泛舟图”,直接描绘色彩的词只有一个“白”字,间接描绘色彩的词也只有一个“茫然”,即将充满禅意的空灵之镜描绘若现。

再次,意境意蕴显现时代特征。

意象不同,意境也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自然也各不相同。

“兰亭暮春雅集图”,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里澄澈,一片空明,构建了“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自然清新素雅。同时,“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兰亭暮春雅集图”,蕴含其中的情致主要是寄情山水忘却人间现实之烦恼的恬然之乐。这与“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隋之所钟,正在我辈”以及“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等是完全吻合的。

“滕王阁三秋图”,其意境恢宏壮阔,气势磅礴,但又杂之冷色调,颇为悲凉,因此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则比较复杂,既有忘情山水之乐,又有作为“失路之人”“他乡之客”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的苦闷和悲壮,一言以蔽之“悲欣交集”。这与唐代曾推行开明政治,儒家地位不断提高,寒士普遍积极进取、扬眉吐气,是一脉相承的。

“赤壁秋夜泛舟图”,意境清新空灵,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置身其中,当然忘乎现实之所痛。但那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用来麻醉自己的。而内心深处,有意无意的,还是勾起现实的不如意。于是“举酒”,于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望美人”――“美人”在我们文化中是“贤君”或“美政”的代名词。所以表面看似很超脱――羽化而登仙,但事实上却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这就是苏轼在此表现的情怀:看似超脱,其实不然――既“欺骗”我们读者,更“欺骗”他自己――真叫“自欺欺人”!这与宋人得意时信奉儒家,失意时以佛老疗伤,也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笔法技艺显现时代特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描景绘图的笔法技艺自然也会有其时代特征。

“兰亭暮春雅集图”的笔法特点主要是清新自然。从组词造句看,有的以中心词前加修饰限制语,突出意象特征,如用“崇”字修饰“山”,用“峻”字修饰“岭”等,简洁明快;有的既在中心词前辅之以定语修饰限制,又在中心词后加补语补充描述,如写“流”“湍”,其前加“清”“激”修饰,其后以“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补述,如“风”前用“惠”修饰,其后以“和畅”补充等,组词造句非常自然。再看句式,通篇以四字句为主,间插六字句、七字句等,整散错落,也体现在“自然”二字上。总之,“兰亭暮春雅集图”的文笔清新幽雅,若行云流水,不做作、不刻意,心随笔运,隐迹立形,境与神会,气韵生动,与晋人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淡泊自然文风完全相吻合。

“滕王阁三秋图”的笔法特点主要是法度严谨。首先,几乎都以中心词前加修饰语并在中心词后加补语这种方式组词造句。比如中心词“水”的前面有修饰语“潦”,其后有“尽”补充;“潭”前有“寒”修饰,后有“清”补充等。其次,句式几乎全为对偶句。有“三字对”“四字对”,有“六字对”“七字对”,更有如“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的“四四对”和“鹤汀浮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的“四六对”等等。句式齐整,节奏铿锵,气象万千,酣畅淋漓,有排山倒海之势。再次,描绘画面次序井然。先总后分,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仰视、俯观、远眺,移步换景,视野开阔,角度丰富,层次感强,描绘画面真是有板有眼。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厚重。总之,这与“唐人尚法”是一脉相承的。

“赤壁秋夜泛舟图”的笔法特点主要是追求“无法”和重视“写意”。即尽量摆脱“法度”的束缚,达到“无法”的境地,通过写意,抒写个人性情。比如句式,有的在中心词后加补语,如“水波不兴”;有的既在中心词前加修饰语,又在中心词后加补语,如“清风徐来”;有的又掺之以“桂棹兮兰桨”等这类带“兮”字的“楚辞”体句式等等。总之,骈散结合,变化多端,灵动自如,没有固定句式,没有固定法度,颇具宋人意趣,显得异常空灵。

(浙江省青田中学;3x900)

上一篇:罗素的伟大在哪里 下一篇:回顾、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