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如何实现综合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取向

时间:2022-09-11 09:56:39

“古代汉语”课程如何实现综合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取向

摘 要:古代汉语课程的能力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构建的薄弱环节。专业能力培养的职业类型化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在岗位中的专业职业能力特征,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潜能。古代汉语课程实现这样的能力培养取向,需要规避课程能力培养的局限性,从课程体系本身入手,转换教学角度和思路,在传统的“语言理论+语言材料”的教学格局中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古代汉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 局限性 可行性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成熟,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实现研究型精英教育向综合应用型素质人才培养的功能转变,意在培养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类型化的综合应用型素质。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一直存在能力含义、培养目标难以界定,培养方式难以操作,能力效果难以短期显现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古代汉语课程中表现尤为突出。能力培养最终需要课程体现。而具体课程也要紧跟专业能力培养的取向,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探讨“古代汉语”课程实现综合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取向的途径和思路,探讨课程的能力培养方式,对课程本身和专业的建设都具积极意义。

一、明确现有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对本课程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

各界同仁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应用型”教育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大致形成这样一个系统论述:

(一)视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能否体现专业能力”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能力培养的方向兼顾专业特征、职业岗位需求和学校定位、学生的能力需求等因素。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从事编辑、文秘、文案策划等传统“业内”工作外,还会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在职业竞争和母语环境中,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表现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点,是我们能力培养的核心。具体而言:同样的企业策划,本专业的学生应有更缜密、严谨的思维表述,更浓烈的文化氛围;同样的文案应用,本专业的学生应有更多的词汇语料积累,具有优于其它专业的文字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二)专业能力培养应具有类型化培养性质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的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类型有着不同的需求,职业能力需求呈现类型化取向。能力类型决定着人才类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的能力类型对应度越高,其社会认可度才能越高。经过一些院校的系统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类型除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传统类型外,由于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我们的专业培养类型还出现了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等多种“业外”类型。专业能力不具有类型化特征,谈不到“应用”。

(三)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掘大学生自我培养的潜能

学校教育不具有终身制,但应具有终身性。能力培养,应虑及培养对象的能力需求,发掘大学生自我培养的潜能。一方面利用大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能力取向,投其所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充分认识到“培养能力,其实是培养自我创造力,自我能力滋生力”。任何能力都不是他人赋予的。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一种能力创造,是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潜能和意愿,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提高和充实自己。

系统的专业能力培养理论指导各门具体课程。而具体课程实践、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要在虑及社会岗位职业需求、学生能力需求等因素的同时,从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要素入手。

二、明晰现阶段古代汉语课程能力培养的局限性

古代汉语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组成。但在现阶段专业能力培养的构建中,古代汉语课程的能力培养并没有多少举措。除一些师范类高等院校在此类课程的实用性方面进行了适度探讨外,非研究型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课程改革尝试都不多。师范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兼有研究型和教学型特征,这一职业应用能力的独特性决定其课程的改革探讨并不适于其它职业应用型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现阶段,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明确了自己的培养方向,如涉外文秘、企业文秘、影视编剧等。但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基本沿袭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框架,教材也选用传统的教材。比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等。这类教材理论体系严谨,内容含量大。任课教师纷纷苦于课时量的不足,只好将教学内容一压再压。同时,课程严谨的语言学理论,对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艰深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改变,有些院校的学生就戏称古汉语为“苦汉语”。教师只好缩小课堂容量,降低学习难度。可这样做的结果是知识起点降低,甚至与中等教育重复,非但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失去了课程本身的学习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课程设置时起,王力、陆宗达等前辈就将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工具性”范畴。王宁近年还进一步提出课程培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起码的中级语感”,“建立终身阅读的观念,为终身阅读打好基础。”这样的课程定性和培养目标在研究型高等院校具有普遍意义。但在以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缺少相应的“应用型”特征。加之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觉得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基本不会进行大量的古代文献阅读,忽视了古今汉语的共通性和语感培养,让注重实用效应的普通大学生难以在短期体会到能力效果。

我们目前的主流授课模式,也形成于传统课程定性和培养目标指导下。这种“通论+文选”的形式,基本是一种硬性授出,理论输出性强,实践空间小。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兼顾专业培养特征、社会职业需求、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校的定位等要素。而现有培养模式考虑的角度仅局限在专业的培养特征方面,欠缺对社会职业需求、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校的定位等要素的考虑。对专业的培养特征过分突出,追求专业的学习和传承,进而忽视了其他要素。对课程性质的理解、教材的使用、培养目标的界定、授课方式的守袭等现状,都与应用型能力取向形成矛盾。

三、探寻古代汉语课程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空间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能力培养的多向空间。我们对语言类课程培养能力的开发往往仅固守在“传授语言理论”,借以指导语言应用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语言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语感”的范畴。但如果论及“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有两个简单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何为“正确”,语言能力呈何种表现状态,才是一个该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举一个例子,许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也基本不会有多少语言错误。甚至一些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语言使用能力不仅正确,而且超常。相反,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其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并不突出。可见,“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都是宽泛笼统的概念范畴,涉及因素很多。具体到每门课程,就要迎合培养目标,明确“是什么样的语言能力能够体现类型化的专业特征,能够使学生在岗位职业竞争中受益?课程的哪些内容、训练形式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个体的语言能力会有多种运用范畴。研究性培养方向,重在使学生掌握理论。注重对理论的辨析、传承和深入研究,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相反,应用型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高等院校,学生对理论掌握缺乏兴趣,原因就在于他们感觉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缺少理论的使用机率。他们需要的是观察语言现象的敏锐力,发现、辨析典型现象的识别力,需要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说,就实用性而言,学习者对经典语言现象、语言材料的积累和体悟,将更有助于实际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能体现专业职业能力。

理清这些思路,我们发现,古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类课程的能力培养空间其实还在“语言理论+语言现象”的传统格局中,在于对“语言理论”和“语言现象”传授目的的区分。研究型、教育型培养模式突出的是语言理论的传承和研究,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应当突出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积累和应用。为证明这些思想,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基本解决诸如课时有限、课堂气氛沉闷的一些表象,还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训练:

我校是财经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于 “财经文秘”。按照惯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语言类课程。另设有文字学、汉语史等选修课程。古代汉语课程用许嘉璐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1992年版),分上中下三册,课时仅68学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来体现“应用型”思路:

1.增加古代文选的阅读量。对教材选文进行筛选,按精读、自读分类。其中精读文占所学选文30%左右。精读选文提供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示范,提供语法规范样本;自读选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进行现代汉语的转换复述,放弃逐字逐句的翻译习惯。并利用课余,开展“成语知识大比拼”“我看古今风俗”“讲古事、论古人”等活动,扩大课堂辐射力。

2.保留理论体系“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的几五分格局。将“音韵、训诂”两项内容放在选修课进行。“语法理论”的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既有语法知识,进行条例化、系统化,不做研究型探讨性的细化分类,并尽量融入文选阅读中进行。例如“名词”部分:名词的辨析、“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性判断句、名词的活用等知识,基本是大学生的既有知识,只是缺乏总结性的条理体系和对比,缺乏整体观。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只会使理论体系表现更庞杂,并非新知识的输入。如教材将名词作状语部分细分为“表比拟、表态度、表凭借、表工具、表处所”等五种类型,只是便于举例和深入分析语义,其实并没有新知识的输入。但这种细分会给学生知识含量增加直观感受。细碎的分析和讲述还会加深这种感觉。为此,名词部分的知识学习,我们先给学生系统的框架,突出先秦汉语名词的独特性特征。选用代表性语料加以简单证明,使学生建立“整体名词概念”之后,结合《左转·庄公八年》的文选阅读比较不同名词句式的表义效果。

3.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对比。比如文字部分,我们突出文字的演变,古今汉字的关联,汉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及现代汉字的使用问题。词汇部分,突出词义的演变、古今词汇的关系、古语词的今用等知识点。对句法、词法的学习,突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延续性,学生获得古语及典故积累,扩大语言涵盖面;并通过早期汉语书面语特征的学习,培养汉语语感,吸取古代汉语逻辑缜密的表达特征。另外,在语料还原的古语语境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力。

在考核环节,我学院经过多次研讨, 制定了《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考核方案(试行)》, 将阅读计划的制定、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完成,即兴演说、报告会等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小论文写作等都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鉴定。

四、教师在课程能力培养中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促成能力培养因素和谐发展,实现能力培养的目的,关键在还于教师工作观念及方式转变。

高等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研究教育型培养模式的产物,深居象牙塔,藏于书斋,拘于课堂,喜于论道。对管理型、服务型等各职业类型的岗位需求知之甚少。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以及学生个体状况的了解不充分。对专业知识难以有“应用型”选择。加之对专业的热爱和投入,很多教师会努力传授自己的所学所长,唯恐知识含量欠缺。就此,教师首先要形成应用型培养思路下的课程取舍观,对传统研究型语言学知识“懂取舍、敢取舍”。

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取舍,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实际能力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需要。要了解这些,教师就要做好社会实践和系统的调研工作,积极开展针对岗位职业和学生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相对于经济管理、商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调查研究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开展针对岗位职业和学生的调查研究。一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走出书斋和课堂,亲身参加见习活动,设身处地的感受岗位职业状况。二是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能力特点、能力取向等,了解近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从业特点和岗位工作状况,以便更好地确立有实际价值的能力培养活动。同时,相关院校之间经验交流沟通,也是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除了做好调研工作,教师还应该继续探索课程建设,根据社会经济活动特征制定适合专业培养方向的课程教学大纲,甚至编撰适合本学校定位和培养方向的教材。古代汉语课程能力培养,要与现汉汉语、语言学概论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舞台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江新华.大学生应该发展哪些基本能力[J].人才开发,2008,(3).

[3]王聪聪.63.6%的人认为大学生实习经历影响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9-11-26.

[4]任志新.也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和本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包克菲 内蒙古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010010)

上一篇:“即使p也q”的语篇考察 下一篇:概念整合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