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威谈如何保住贵州生态品牌

时间:2022-09-11 09:42:45

熊德威谈如何保住贵州生态品牌

编者按:遵义市民陈珂来信,希望了解我省生态环境现状,及下半年贵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

贵州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上半年,贵州省环保厅公布《2012贵州省环境公报》,2012年贵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体评价为“良”级,请谈谈具体情况。

熊德威:总体良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09年到2012年,全省纳入监测的13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从6个增加到12个。二是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趋好。2012年全省44条主要河流达到或优于规定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83.5%,比2011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012年为91.4%,比2011年提高4.6个百分点;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红枫湖、百花湖近年来通过积极治理,水质改善明显,目前稳定保持在Ⅲ类水以上。三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良”级,县域“良”级占82.95%,“一般”占17.05%。四是全省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局面是否会一直持续?未来贵州生态环境还面临哪些挑战?

熊德威: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全省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和畜禽养殖业发展的不断提速,加上能矿产业仍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全省污染物排放量将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两大潜在风险和两大薄弱环节。

首先是两大潜在风险,一是水环境,二是大气环境。从水环境来说, 因为我省73%是岩溶地貌,点源污染迅速扩散和面源积累性污染风险大,加上我省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和云贵高原向丘陵过渡带,山高坡陡,缺少足够的应急距离,一旦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极易造成省际跨界污染纠纷。再就是,我省中心城市2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中,有少数公路穿越部分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水系有不少人沿江取水饮用,一旦发生运输危险品、化学品车辆交通事故和突发污染渗漏事故,将直接危及饮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外,按照“十二五”的工业规划和城镇化率推算,预计“十二五”全省将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16.58万吨和1.43万吨,如果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地表水环境质量将会下降。从大气环境来看,根据“十二五”工业规划和城镇化率目标测算,全省到2015年将比2010年新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39.48万吨和21.17万吨,通过工程减排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指标。由于工程存量减排到“十二五”末已经没有空间,从2016年开始,燃煤型、冶炼及化工类企业集中区在能源使用结构、产业结构,尤其在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大气质量将逐步下降。

其次是两大薄弱环节。首先是环保设施基础薄弱,不管是从标准建设上还是从设施建设上,都较滞后于发展,即使有标准,有些企业也不按标准办。其次,在环境管理能力上也比较薄弱,缺钱、缺人、缺编、缺装备的现象普遍存在。

借助优势破解环保难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难度是否也越来越大?

熊德威:是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政府主导下的环境保护模式,这和西方民间推动的模式不同。政府主导下的环境保护模式有比较突出的优势,那就是政府可以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考虑,全国一盘棋;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形成了城乡居民个体、群体处于评判员的角色上。他们会认为,政府抓的环境工作与我无关,抓得好是该做的,抓得不好就批评。当然,这个角色是对的,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角色,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排放污染的主体。这个角色没进来,我们开展环保工作就比较困难。

其次,在广大人民群众对创建优美环境和尽快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双重期待同频强化的情况下,环境维权也日益增多,环保工作难度加大。去年,我省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个时期是社会结构调整最快的矛盾凸显期,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上也同时凸显出来。一是我省经济发展和环保设施的滞后性与信息扁平化的时代性,既增加了发展和保护的成本,又增大了维护稳定的难度和风险。另一方面,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渠道不宽,用经济办法既解决环境问题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就业的环节比较薄弱,以致只要不能给群众带来现实经济实惠的污染防治项目都难以选址落地。

此外,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政策措施的刚性约束逆向加速,矛盾聚焦环保的态势日益凸显,矛盾一旦处理不当、不及时,都会陷入十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贵州提出要建成“东方瑞士”,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在环保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的前提下,省环保厅如何应对?

熊德威:贵州环保工作在全国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第一是设施先行。在贵州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下决心设施先行,这在全国同水平发展期的省区看是不多见的。贵州重点设施建设涵盖了100个产业园区、100个小城镇,涉及9大类,总投资在300亿元左右。

第二是理念先行。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我们有实践基础。首先贵阳市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是叫得响的,也探索了一套从机制、产业、管理一揽子的成功模板,其中包括法制,这在全国也是先行的。其次,我们组建了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从省委省政府的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把环境质量指标纳入以县为单位的小康核心指标,在全国也是先行者。此外,按照赵克志书记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从今年开始推进县城的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这是全国第一。

第四,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区域合作。一是通过泛珠三角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二是在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邻省之间形成应急联动机制。

第五,从环保部门自身的业务来说,我们在设施不足,各种装备不齐的情况下,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确保了环境不突变。其次,从全国环境宣传系统内部来看,在加强群众的宣传、引导、应对、教育上,我们也做得比较好。第三是在科研支撑上,我们拥有较为扎实的科研团队。

创出贵州环保特色

:在贵州大发展、大建设的背景下,你怎样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熊德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经济的角度,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要追求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两者在要求和运作中有一定的冲突,但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环保部周部长有句话说得很精辟,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环保厅坚决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首先为发展服好务;其次,为省委省政府、群众把好环境质量关。

:下半年,省环保厅将如何把好环境质量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熊德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紧紧抓住环保设施建设这个“牛鼻子”,为守底线、保品牌筑牢屏障。一方面加快建设纳入责任书的减排项目,尤其是和国家环保部签订协议的项目;另一方面切实抓好省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的12件环保实事。

第二,切实加强监管,严防偷排漏排。

第三,创新机制和工作方法,强化环境管理,努力创出贵州特色。一是形成倒逼机制,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和小康创建与环境相关的工作。二是加强三个方面的创新。环境法制创新:协同、促成加快制定《贵州省大气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地下水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条例》和《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管理机制创新:2014年,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联动联促长效机制;对全省261家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开展第三方运营,确保省政府90%在线率和环保部75%有效传输率的目标;在全省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治理机制创新:以推进万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贵阳高新区环保产业园区为载体,在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主体前提下,积极探索“治制分离”、多元投入、第三方运营机制,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融合,减轻监管负荷,提高机制激励、约束功效。三是坚持“三个从严”,即: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区管理制度,从严审查石化类、涉重金属类项目准入门槛、项目选址、环评标准,从严处罚环境违法案件。四是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针对目前全省环保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提高基层和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环保设施、监测预警、环境形势研判、应急处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执法监管、标准建设、环保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应用、政策保障十大体系建设。五是强化协作机制。加强与发改、经信、财政、住建、农委、监察、安监、公安和司法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把100个工业园区和100个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生活垃圾、工业废渣治理设施建设好、监管好,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责任编辑/付 松)

上一篇:“中关村”来了 下一篇:基层宣传工作应学会“弹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