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44期

时间:2022-09-11 08:50:48

自我中心主义+同理心障碍

人总会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权力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它会直接导致腐败和支配行为。

尤其是当领导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团队时,就会把团队成员置于极其困窘的境地,而领导者通常还对此毫不知情。

因领导者掌握过多权力而导致的基本问题中首要的一个,就是源于领导者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尽管这种感受只是出于我们的潜意识,但毫无疑问,它能够支配并严重影响我们人生中的每一秒: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界;我们无从得知别人触碰一个物体时是何种感觉;我们无法感受别人口中的龙虾、牛排或是西兰花是什么样的味道;我们甚至不确定别人看到的蓝色、红色和黄色是否真的和我们看到的相同。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是自然而然地以一种带有偏见的、自我倾注的方式来感受世界。

一言以蔽之,人总会表现出明确而自然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对于领导者而言,伴随着自我中心主义而生的问题在于,尽管我们经常把领导行为视为一种个体性的活动,但其实它却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霍皮印第安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来诠释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合适:“一根手指举不起一块卵石。”

就我们个人的领导策略而论,我们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总会导致我们专注于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领导者的行为。拥有这种天性意味着我们可能在领导的方式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因为当领导者有着强烈自我倾注意识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团队成员关注得更少,而对自己关注得更多。当领导者表现得过于自我中心主义的时候,互动的形式就会迅速从与团队成员的对话交流转向领导者的自我独白。—而鲜有领导者能在不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取得任何成效。

这正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根植于掌握领导者的权力的第二大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与他人之间产生这种同理心障碍。我们并不特别擅长考虑别人的观点。

有一句非常古老的谚语:“把自己放在别人的鞋子里。”它听起来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具有迷惑性,实现起来又极其困难。原因有二:其一,每个人的“个人经验”的影响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被束缚于自己的立场上难以走出来;其二,想要理解别人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只要这两个“E”(Egocentrism+Theempathygap,自我中心主义+同理心障碍)还存在着,这些问题就无法化解。

牛顿力学中的领导学定律

不要最先思考你自己的行动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值得庆幸的是,领导者和他们的“作用力”并不是必然存在同样的反应:每一个行动并没有一个与它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应。如果生活中也有这样必然存在的反作用力,可以想象将会是何种疯狂而混乱的景象。不过,领导者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确实会导致某种反应。

如果认真地思考牛顿第三定律,并把它引申至领导学的高度,我们就会开始问自己一些关于行动和反应的决定性问题。比如,你的行为和团队对你的行为的反应,哪一个更重要?大多数精明的领导者都意识到了,他们的团队成员的反应比他们自己的行动本身重要得多。换句说话,纵然他们有天才一般的策略,如果团队成员不能给出他们所预期的反应,也只能是毫无用武之地。

不幸的是,由于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更多,考虑我们要去做什么,这导致了一种严重的断裂。我们通常把目光聚焦于为了实现终极目标我们能做到什么,而非聚焦于团队成员的反应。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几乎总放在根本上错误的地方。

而“领导者定律”,首先需要思考你想得到的反应,然后决定你可以采取何种行动,使产生这个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化。

大多数领导者在很多时候都用心良苦: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预期的反应。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时,又期望团队的成员不仅能够明确地理解自己的行动,还能够理解行动背后的意图。领导者们做出某种行动的同时,期望着自己的团队成员能够有恰如其分的反应,从而最终接近他们所预期的结果。然而当他们没能充分注意其他团队成员可能产生的反应时,就很可能会发生意外,并且这种意外经常不是什么惊喜。

你不妨想象一下,比如,你马上要进行一场谈判,这场谈判既有可能是合作性的,也有可能是竞争性的。在此之前,你从未和你的对手进行过谈判,并担心他们会很难对付。你还认为在谈判中,对方每赢得一点,都是你输了的那一点。因此,你制定了一个强硬的竞争性策略。这种行为会引发何种反应?几乎必然会激起一番竞争,并因此失去一些本应可以加以利用的合作性受益的机会—甚至无从得知如果当时采用了合作性的方法,会出现何种反应。这个关键性的经验至关重要,所以我将其称为领导学定律。不要最先思考你自己的行动,哪怕它是如此自然而然。

理解效应

他们就以为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的意图

人们总是免不了认为他们的朋友和同事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善于交流,所以每传达出一个信息,他们就会以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社会心理学家戴尔·格里芬和李·罗斯在他们的一项实验中为这种“理解效应”提供了例证。他们让参加实验的人用手指在桌上敲击出一首歌的旋律,让其他人听着敲击声来猜歌名。敲击的人自己预测会有很多人能猜到正确的歌名,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差得这么远呢?因为他们在敲击的时候,歌曲的旋律就在他们的脑中回响,然而听着敲击声来猜歌名的人却不可能有敲击者脑中的音乐这种附加信息的帮助—他们听到的只是一连串有节奏感的敲击声,这对他们猜歌名起不了多少作用。

如果我们把领导者看做这个实验中的敲击者,就可以发现,在某些时候,他们的脑中会响起一曲精心安排的行动组成的交响乐。这正是他们希望实现的,但他们能够把它原原本本地向自己的乐队成员表达出来吗?他们脑中丰富的画面可能根本不同于他们实际表达出来的有限的信息。即使意识到了对方没能完全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他们依然被自己的经验、自己脑中的画面所牢牢禁锢。

如果一个领导者原本就觉得他的团队成员都能理解自己的想法,那么如果再给他更大一点的权力,他会认为别人就更能理解他的想法了。换言之,手握权力的人,比没有权力的人更相信听众能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当一个领导者冒险把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交给团队中的一个年轻成员时,这个领导者通常会自豪:他的自我倾注意识使自己认为给了这个人成长的机会,尽管由于对方很年轻,这么做有一定的风险,但他依然觉得自己作了正确的决定。团队成员则不同于领导者,他们更多地关注这个新的挑战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团队成员和领导者同样受自我中心主义左右,这就意味着一个领导者的想法和意图,可能比他想象的要难以理解得多。

《公众风潮》

作者:[美] 查伦·李 乔希·贝诺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定价:49.00元

公众风潮是指人们使用网络工具来相互联系,掌管自己的体验,然后互相给予所需要的东西—信息、支持、创意、产品以及议价能力。本书将虚拟世界与真实需求联结起来,并在初版的基础上新增了两章。

《无聊的魅力》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定价:42.00元

阿兰·德波顿最新的中国国内出版的著作。德波顿是英国畅销书作家,擅长以小喻大,举日常琐事,说生活哲理。忧伤何以转为快乐,机场何以成为风景,无聊何以变得充满魅力……书中都能找到他的理解。

《外族的智慧》

作者:[意]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定价:30.00元

著名历史学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的这部名作意在讨论希腊文化及它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者指出希腊人的民族自大感使他们没有能够深入认识那些与自己有着紧密联系,有些甚至后来成了自己主人的相邻民族。

上一篇:可折弯的手机就要来了 下一篇:长江之梦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