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并重写就高考佳作

时间:2022-09-11 08:34:23

文质并重写就高考佳作

摘 要:高考作文是考生在语文学科方面获取高分的一块重要基地,如何能在写作高手面前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从作文材料、构思、结构、技巧、文采等方面结合范文来解说高考作文的“文”和“质”,即高考作文的形式和内容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更易操作地把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充实,形式更完美。

关键词:文;质;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87-02

高考周而复始地被推行了一年又一年,拼争的考生异彩纷呈地写下的文章一篇又一篇。笔者对十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高分作文或者满分作文作 了一定的分析,其中不乏亮丽精彩之笔,备受阅卷老师们的青睐。有瞬间吸引眼球的题目,有清新明澈语出惊人的开头,有别出心裁焕然一新的文体结构,有全面开花匠心独运的材料,有热烈奔放率真浓情的情感,有别有洞天成熟大气的思想,还有圆润熨帖文采飞扬的语言,更有雕饰天然灵活理性的表达技巧等。

高分作文或者满分作文常常拥有以上的许多优点。但仍然可以给高考作文文质的厚重加码,即在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来增添文章的厚重,增强文章的生命力,以求带来更大的力度来震撼读者,从而也给高中生做好更加明晰的规范。

自古以来,无论是评论家还是文学家都注重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发端于孔子的“文质”说后,评论家们也逐渐用“文质”来评论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东汉王充说:“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西汉《淮南子》之《说山训》认为:“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很多篇章“文质”对举,文质并重是他所标榜的核心文学理念,一直影响到今人。因此作为高考生更应该能写出文质厚重的文章。可是怎么样才能让高考作文的文质更厚重呢?就是能够把首段中的优点尽可能全地融进一篇文章中。

在此以一位高中生《既见抔土,又见泰山》的一篇文章为例,和大家探讨和共勉。该文全文如下。

不要因公鸡错过明月而悲叹,因为它还能领略朝阳,不要因猫头鹰未见旭日而遗憾,因为它还能赏玩清月。虎啸威震山,深陷平川被犬欺,龙吟破长天,跌落池渊遭鱼烦。可见,我们看问题必须要能多角度地去看。

多角度地看问题,才可以使你更正确、准确地把握人和事物。

之所以“成岭”“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因为我们能够“横看”“侧视”群山。只有如此,才能识山的真面目。对山如此,对人亦然。且看那残暴的秦始皇,因置民于水火而备受唾弃几千年,但也有统一全国、统一文字、创造百姓安定、和谐生活局面的优点。且看那名响全球至今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虽然其矮小、瘦弱、丑陋形貌不敢让人恭维,但他直指现实,灵活多变的诙谐幽默感染世界几多年。君也见,一袭长袍的鲁迅,虽武不能横刀立马、驰骋疆场,但挥舞起如椽大笔,愤激文字,震慑了众多良知沦丧的鬼魂的胆。然而,只中一点,不及其余,却给他人遗祸无穷。商纣王只恨刺耳的良言,不见臣子的耿耿忠心,把鄂侯制成肉脯,把比干剖心,汉武只顾皇权戒规,不看李陵之实,宫刑司马迁。可知道,要真正辨清他人,就得对其多角度地看看。

多角度地看问题,能够让你更全面深入中肯地认定自己,从而成为真正的公认的智者。

智慧之人总擅长从时空变迁、性格差异、才能高低、人生险象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追求道德的完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是对落花凋零之余生命意义的肯定,也是对没落人才仍能创造人生价值的又一写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仙李白破除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等忧思,获得只要有才能,必有展现的机会的睿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全面拷问自我后的东坡居士身心不再被世俗所挂的一份坦然。当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对农民卑贱、从属无权身份的否定,也是对农民自我人生平等、自由、民主特权的正言。史铁生走出残疾阴影,发挥自我写作天赋。邰丽华重视到聋哑人的舞蹈资质,摆脱不能听说的局限。其实,以上诸人都能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和思考自我,把自己变成了智者。

多角度地看问题,确保你能因人而定,因势利导地行为处事,成就非凡。

凡大小成功人士的成功都离不开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分析人事的优劣,制定自己的正确行动指南。齐桓公能称霸诸侯,那主要是他审时度势,不记前仇而重视才能,任用了管仲;曹操之所以成为官渡之战的胜者,是因为他洞悉了袁绍方面虽人多势众,但优柔寡断、军心涣散、外强中干;范蠡被加冕为“商圣”,是他看清了政治虽荣耀,但商业好存身的一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至今流传,是他瞅准了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存在的种种弊端,并予以批判。然而,那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常会一败涂地,甚至遗臭万年。拿破仑没预料到俄罗斯土地气候的艰险,兵败如山倒,楚怀王疏远了屈原、亲近佞臣,身死秦邦,宋高宗只信秦桧,冤死岳飞,罪责难反。不难判断,是成是败,仍要看你能否对问题多层面地全面地去分析和判断。

毋庸置疑,我们面对我们遇到的众多问题,必须要多角度地全面地看,做到既见抔土,又见泰山。”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文质并重,是高中生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议论文范文。所以,就借此篇文章探究给高考作文文质的厚度加码的方法。

一、充实之美,丰富文章的内容

孟子曾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内容的充实也离不开材料的丰富,材料丰富了,议论文就能把问题分析得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内容也就更充实了。

该文的论据材料丰富多彩,从自然中的“公鸡”等物种,到社会的典型人物事例;从古代的商纣王、秦始皇到当今的史铁生、邰丽华;从中国的曹操、汉武帝到外国的卓别林、拿破仑;从农民出身的陈胜、文学中的鲁迅到政治上的齐桓公、商业上的范蠡;从正面的李白、苏轼,到反面的楚怀王、宋高宗。可以说是自然社会、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亦正亦反,比喻、道理、事实,尽收本文,交相辉映,有机结合,内容得到了极佳的充实。当然,丰富的材料,充实的内容又折射出小作者见闻广博、娴熟的驾驭材料能力和纵横捭阖的论辩能力。

上一篇:走进您的社区现场订报有回馈 下一篇:伊朗在拉美:“曲线”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