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同居关系若干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11 08:15:12

非婚同居关系若干问题探讨

摘 要: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利益纠纷都是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解决非婚同居中的纠纷才能充分保护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也正是本文对非婚同居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非婚同居;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097-01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屡行结婚登记程序直接同居的生活方式。我国没有有关保护或制止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定,而非婚同居所涉及到的财产、人身、债务、继承等纠纷又十分普遍,因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非婚同居中受害一方的利益不能得到保护。

一、非婚同居的构成要件

本文要探讨的非婚同居是指同居的双方当事人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均无配偶的情况下同居。非婚同居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四方面:

(一)同居的双方当事人均为未婚状态。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无论是同居一方有配偶还是双方均有配偶,只要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都因违反“一夫一妻”原则而有构成重婚罪的可能。而均无配偶的男女双方同居并没有构成重婚罪的可能,社会危害程度小,因而也并未为我国《婚姻法》明令禁止。(二)非婚同居的男女双方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独立识别非婚同居的法律后果。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尚未达到法定婚龄,亦构成非婚同居。(三)同居的男女双方要有共同生活的事实。共同生活的事实是指非婚同居双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相伴而行,达到共同生活的状态。即使双方并无结婚的意思,也不影响非婚同居行为的构成,只要非婚同居的男女双方确实存在共同生活、共同居住的事实即可。(四)非婚同居者只有同居一定时间才能构成同居,具有稳定性。这也使得这种非婚同居有了需要法律保护干涉的必要。而临时不固定的非婚同居,并不能构成真正的非婚同居,也没有法律介入的必要。(五)同居的男女双方基于自愿的意思表示建立同居关系。非婚同居是民事关系的一种,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必须是基于男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二、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

非婚同居的法律保护可效仿婚姻关系中对婚姻双方当事人的保护和救济,但不能超越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否则会导致人们对婚姻这种合法两性结合关系的不尊重和对《婚姻法》威严的质疑。在法律制度构建时可倾向于给其更多财产方面的保护,当然并非忽略人身方面的保护。(一)相关协议的效力问题。非婚同居的男女双方可能会采取约定方式对双方行为及财产等问题进行规制,自愿达成协议,即非婚同居合同。非婚同居合同,是同居的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所实施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未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符合《合同法》对合同效力认定的标准。其次,从法理上讲,法未明文禁止就不违法,我国相关法律并未明文禁止非婚同居。再次,男女之间的同居关系属于私法的调整范围,法律应最大限度尊重私法自治。(二)非婚同居中双方当事人的财产关系。1、对非婚同居中的的财产关系给予保护。同居双方当事人合法取得的财产并未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法律应承认其合法所有权并给予保护。个人财产应归个人所有,但对于共同财产则可能产生纠纷,还可能产生生育子女对子女的抚养义务等纠纷。对于此种纠纷的处理可参照婚姻法相关规定。在处理非婚同居中的财产纠纷时要适当保护女方利益。2、对非婚同居中的财产关系应充分尊重双方的约定,鼓励约定财产制。非婚同居作为男女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生活方式,应比合法婚姻享受更大的自由。因此,约定制应是处理非婚同居中各种事宜的优先选择。如果非婚同居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已就财产关系达成协议,则在处理财产纠纷时应优先按照财产协议的规定处理,当然在适用财产协议时要对其效力进行认证。3、在充分尊重同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基础上,辅以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约定不明、无效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在以约定财产制为主的同时要辅以法定财产制。法律应对非婚同居存续期间的财产明确规定哪些属于个人所有,哪些归非婚同居男女双方共同所有。(三)非婚同居中双方当事人的人身关系。1、非婚同居因欠缺婚姻的形式要件,当事人之间不被法律所承认,不产生配偶间的人身关系,也不会因事实夫妻关系的存在而转化为配偶关系。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亲属也不会产生姻亲关系。2、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非婚同居的双方当事人类似于婚姻中的男女双方。故亦应具有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同居期间,同居的任何一方没有生活来源或不能独立生活,另一方都应履行扶养义务,对没有生活来源的一方提供经济帮助。3、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与子女的关系。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因不具有合法婚姻关系,其所生子女即法律上的非婚生子女。我国法律对非婚生子女的具体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了使非婚同居所生子的权利不会因其为非婚生而受剥夺,保障其身心健康,理应适用这些规定。

法律以社会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扩大调整范围,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调整非婚同居诸多问题的法律应尽快出台,以便为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寻求法律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作者简介:潘跃欣(1989.02― ),满,天津市蓟县人,本科生,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参考文献:

[1]王素云.非婚同居财产关系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房庆山.论非婚同居合同.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第23卷第5期.

[3]陈苇.《外国婚姻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4]何立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08月.

上一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的构想 下一篇: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