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玩偶与女强者

时间:2022-09-11 04:15:17

纸玩偶与女强者

摘 要:对于阿瑟・米勒戏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其早期创造的女性角色持批判态度,认为米勒是"厌恶女人"的剧作家;二是一小部分学者开始重新解读米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认为米勒有能力塑造坚强悲剧的女性形象。米勒本人认为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非常复杂的,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关键词:阿瑟・米勒;女性;纸玩偶;女强者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48-02

阿瑟・米勒(1915-2005)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举足轻重的戏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并撰写了许多有关戏剧的论文。米勒不仅研究戏剧理论而且对戏剧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革新,从而被誉为当代美国戏剧的先锋派。米勒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称赞到“没有其他美国作家能如此成功地触动民族意识的神经”[1]。马丁・哥特弗里德(Martin Gottfried)也撰文盛赞阿瑟・密勒是美国戏剧的良心。

作为美国戏剧的领军人物,阿瑟・米勒创造了众多形形的人物。对于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大多数的评论家和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都遭到评论家的冷遇。基于国内外评论家、学者以及米勒本人对其笔下女性角色的分析与评价,本文旨在对米勒剧作中的女性角色文学综述进行梳理与整理。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阿瑟・米勒戏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其早期创造的女性角色持批判态度,认为米勒是“厌恶女人”的剧作家;二是一小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米勒所塑造的妻子和母亲形象,认为米勒有能力塑造坚强悲剧的女性形象。

(一)第一种声音:纸玩偶女性

第一种声音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戏剧界的主要评论家如艾利克・莫特拉姆(Eric Mottram)、罗伯特・W・科里根(Robert W. Corrigan)、尼尔・卡森(Neil Carson)、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杰弗里・D・梅森(Jeffrey D. Mason)、安・马萨(Ann Massa)等,他们对米勒的女性观持否定态度。

在国外,早在1967年,艾利克・莫特拉姆指责米勒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2]以及其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和被动化。两年之后,罗伯特・W・科里根批评米勒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将女性“幕后化”[3]。尼尔・卡森批评米勒作品从本质而言是男人的天下,“米勒的世界观反映出难以捉摸的反女性偏见”[4],最后他指出米勒的缺点之一就是无法塑造令人信服的女性人物,而且女性只有在与男性的关系中才能找到自我。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也认为米勒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保守的、扭曲的、软弱的”[5]。女权主义者杰弗里・D・梅森对米勒的性别歧视展开了最严厉的批评,他抗议米勒的男性视角将女性定义为“他者,空洞无情的纸玩偶、混乱之源和邪恶之本”,他控诉“米勒笔下的女性长存,而男性都是失败和堕落的”,他断言“如果米勒创造悲剧,那肯定是男人的天下”[6]。

评论家们常常攻击米勒女性角色的传统化,以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厌女倾向。他们认为米勒戏剧中的女性不是圣母就是恶毒的,而且女性活动往往都受限于她们的身体,只是用来服务男主人公的需求。尼尔・卡森认为米勒笔下的女性角色不是具有自我权利的个人,而是充当母亲、妻子或情人的角色,“他们要么太过于美好(比如琳达、贝特丽丝和凯瑟琳等)或太过恶毒(阿碧格)”[7]。女权主义者声称,米勒通过这些呆板的女性角色说教性地强化了女性为他者的观点。杰弗里・D・梅森批判“米勒的戏剧将女性分为妻子和,前者忠贞、逆来顺受、贤惠,后者诱惑、性感且危险”[8]。

在国内,学者们一直对米勒作品中的女性采取忽视的态度,主要将研究对象集中于米勒所塑造的男性角色。有涉猎这一领域的学者也对米勒塑造的女性人物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被刻意扭曲了的,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如高俊利批判《推销员之死》中的女性是供剧中男性人物玩弄的对象。

因此,第一种声音的学者们批评米勒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厌女情绪,他所塑造的女性是传统的、被动的、软弱的、幕后的、保守的、扭曲的。

(二)第二种声音:女强者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更多新作品的问世以及先前戏剧作品的复兴,阿瑟・米勒塑造的女性角色开始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及再认识,他们有力地发出了第二种声音,这些评论家包括凯・斯坦顿(Kay Stanton)、简・巴拉奇安(Jan Balakian)、特里・欧登(Terry Otten)等,他们开始重新解读米勒创造的女性人物并对其女性角色予以肯定。

在国外,凯・斯坦顿肯定了琳达・洛曼在《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认为“琳达应得到更多的赞许”[9]。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审视《推销员之死》后,简・巴拉奇安指出“该戏剧呐喊出美国女性对新形象的渴望”[10],而且“对将女性形象定义为母亲或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提出了质疑”[11],她进一步认为,米勒的女性角色,尤其是琳达・洛曼,比许多评论家所声称的更复杂。特里・欧登进一步指明米勒戏剧中的女性角色如凯特・凯勒和琳达・洛曼都促进了悲剧的发展,此外,他还补充到,舞台上演员们对女性角色的再现“证明米勒有能力创造坚强的女性人物”[12]。

近几年,少数国内学者也开始注意到米勒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重要性,而且也予以重新解读。在文章《〈推销员之死〉中琳达・洛曼形象解读》中,张岚认为琳达是“最为复杂的一个”,“威利和整个家庭悲剧的促进者”[13]。张淑霞在《父权意识下的女性角色――〈销售员之死〉》中的琳达・罗曼形象分析》中指出“琳达是值得我们尊敬的”[14]。

因此,第二种声音的国内外学者认为米勒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质疑了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且指出米勒所刻画的女性是复杂的、悲剧的、坚强的、值得尊敬的。

二、米勒本人对女性角色的评论

就像许多男性作家特有的一样,阿瑟・米勒的戏剧世界也以男性众多。从他最早的青涩之作到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中,男性主导着他的戏剧舞台而且几乎所有的悲剧英雄都无一例外的是男性(除了《堕落之后》中的玛姬)。然而,对于米勒本人而言,女性从来都不乏存在。我们简单数一下就会发现在米勒戏剧中接近一半都是女性。米勒本人认为,这些女性角色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的标准进行划分,她们事实上“是非常复杂的”[15]。在米勒眼中,这些女性也不是次要角色,她们促进了戏剧悲剧的发展而且她们本人也是受害者。米勒本人也提到,他的女性角色并不总是被动人物,扁平人物,“评论家把我的女性角色看得比她们本身要更被动些,在戏剧表演时她们被扮演得过于多愁善感了,事实上他们本身并不是那样”[16]。

因此,对于米勒本人而言,他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评论家们所宣称的受气包,而是非常复杂的,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对于米勒剧中的女性角色,有些评论家坚持认为米勒只擅长塑造男性形象,很少能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女性;另外一些评论家开始看到米勒剧作中女性角色的魅力。通过对米勒女性人物评价的梳理,笔者认为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一,只关注米勒一部作品《推销员之死》中的女性角色,其它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几乎无人论述;其二,未能从文化历史背景的角度看待米勒所塑造的女性;其三,未能从真正的戏剧舞台表演的角度来审视女性人物;其四,未能很好的结合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女性角色。

参考文献:

〔1〕Bigsby, Christoph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Drama 2:Tennessee Williams, Arthur Miller, Edward Albe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48.

〔2〕Mottram, Eric. “Arthur Miller: the Development of a Political Dramatist in America [A]”. Ed. John Russell Brown and Bernard Harris. American Theatre [M]. New York: St. Martin’s, 1967. 127.

〔3〕Corrigan, Robert W. “Introduction: The Achievement of Arthur Miller[A]” Arthur Miller: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9. 6.

〔4〕〔7〕Carson, Neil. Arthur Miller [M]. London: Macmillan, 1982. 154,154.

〔5〕Bigsby, Christoph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6.

〔6〕〔8〕Mason, Jeffrey D. “Paper Dolls: Melodrama and Sexual Politics in Arthur Miller’s Early Plays [A].” Ed. June Schlueter. Feminist Rereadings of Modern American Drama [C]. Rutherford, N.J.: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2, 114.

〔9〕Stanton, Kay. “Women and the American Dream of Death of a Salesman [A].” Ed. Harold Bloom. Willy Loman [C].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91. 135.

〔10〕〔11〕Balakian, Janet N. “Beyond the Male Locker Room: Death of a Salesma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A].” Ed. Matthew Roudané. Approaches to Teaching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M].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995. 115-24. 114, 124.

〔12〕Otten, Terry. The Temptation of Innocence in the Dramas of Arthur Miller[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2.16.

〔13〕张岚.《推销员之死》中琳达・洛曼形象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6-27.

〔14〕张淑霞.父权意识下的女性角色――《销售员之死》中的琳达・罗曼形象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52-54.

〔15〕〔16〕Miller, Arthur.. Conversation with Arthur Miller [M]. Ed. Roudane, Matthew 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7.370.

上一篇:从“水木清华”看“世态人生” 下一篇:浅谈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