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蕨麻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时间:2022-09-11 04:03:39

摘要:采用苯酚—硫酸法对青海不同地区蕨麻1号与野生蕨麻中多糖含量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显示,青海蕨麻1号中多糖含量高于野生蕨麻,在南山栽培的蕨麻多糖含量最高,五峰的蕨麻多糖含量最低。通过对不同地区蕨麻中多糖含量的测定,不仅可以对蕨麻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以找到优质的蕨麻品种。

关键词:蕨麻;多糖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O6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61—03

蕨麻是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的原变种,属蔷薇科(Rosacrae)委陵菜属(Potentilla),为多年生草本,是一种典型的匍匐茎克隆植物[1]。蕨麻分布极广,常生长于河岸、路边、山坡草地,海拔500~4 300 m处。在青海、等高寒地区块根膨大[2]。蕨麻可入药,亦可用作保健食品。其性平味甘,具有生津止渴、健脾益胃、益气补血、收敛止血之功效[3]。孙洁等[4]用斐林试剂热滴定法测定蕨麻中多糖的含量为13.87 mg/g。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多种功能[5—8]。本研究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蕨麻多糖含量[9],通过蕨麻多糖含量的测定,研究分析青海不同地区蕨麻1号与野生蕨麻中多糖含量是否存在差异。通过不同产地蕨麻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环境因素对蕨麻营养成分的影响,并找到优质的蕨麻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日月乡、边滩、五峰、南山等4个不同地区人工栽培的青海蕨麻1号与野生型蕨麻(对照品),将采集到的蕨麻洗干净,烘干,打成粉末备用。

1.2 试剂

石油醚、浓硫酸、氯仿、95%乙醇、丙酮、乙醚,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

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东南设备有限公司);索氏提取器(北京卓川有限公司);回流提取装置(自制);超声振荡仪(广州超声振荡仪厂)。

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称取经105 ℃下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标准品100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1.5 苯酚溶液的配制

取苯酚100 g,加铝片0.1 g和碳酸氢钠0.05 g,常压蒸馏,收集178 ℃馏分。精密称取该馏分15 g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后过滤至棕色试剂瓶中,置冰箱备用。

1.6 样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蕨麻粗粉0.1 g,加入100 mL 80%乙醇,80 ℃回流提取1 h,热过滤,药渣用80%热乙醇洗涤(10 mL×3)后,挥干溶剂。药渣连同滤纸置烧瓶中,加蒸馏水100 mL沸水温浸提取1 h,趁热过滤,药渣用热水洗涤(10 mL×4),合并滤液于250 mL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蕨麻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称取已干燥的蕨麻粗粉20 g,用滤纸包好后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150 mL石油醚(沸程为60~90 ℃)在85 ℃的水浴中回流提取1 h,待药粉中的溶剂挥干后置于回流提取装置中,加入80%乙醇85 ℃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过滤,取出药渣,挥干溶剂。将药渣加水后水浴温浸(50 ℃左右)提取2次,每次1 h,用滤纸过滤,合并上清液约200 mL左右。上清液用正丁醇—氯仿轻摇萃取3次,静置,分出氯仿层,除去蛋白质。水液中再加入活性炭,回流1 h。待冷却后用八层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0%,即可看到有少量的悬浮物,放置冰箱中过夜。滤出沉淀,依次用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反复冲洗2次,60 ℃烘干至恒重,计算得率。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吸取0、0.1、0.2、0.4、0.6、0.8、1.0、1.2、1.4、1.6 mL标准溶液分别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2.0 mL于10 mL带塞试管中,另取2.0 mL蒸馏水作空白对照。各管再加入1.0 mL苯酚溶液,混匀,迅速加入浓硫酸5.0 mL,摇匀后放置5 min,再置沸水浴中加热15 min,取出冷却后于490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见表1。经过计算得回归方程y=0.330 2x—0.005 3(R2= 0.999 7)。

2.3 换算因素的测定

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蕨麻多糖17.5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5.0 mL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贮备液。吸取贮备液2.0 mL,同标准曲线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从而求出多糖供试液中葡萄糖浓度,按公式f=w/(C·D)计算得换算因素f值,结果见表2。

式中,w为多糖的重量(mg);C为多糖稀液中葡萄糖浓度(mg/mL);D为多糖的稀释因子。

2.4 样品含量的测定

吸取2.0 mL样品溶液于10 mL带塞试管中,另取2.0 mL蒸馏水作空白对照。各管再加入1.0 mL苯酚溶液,混匀,迅速加入5.0 mL浓硫酸,摇匀后放置5 min,置沸水浴中加热15 min,取出冷却后于490 nm处测定吸光度,按下式计算样品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见表3。

多糖含量=(C×D×f/w)×100%

式中,C为供试液中葡萄糖浓度(mg/mL);D为供试液的稀释因素;f为换算因子;w为供试品重量(mg)。

2.5 稳定性试验结果

量取某一浓度五峰对照样品溶液,按样品测定方法进行处理,每隔0.5 h测定1次。结果表明,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2.5 h内测定值不变。结果见表4。

2.6 精密度试验结果

按照样品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吸取边滩对照蕨麻的多糖溶液进行精密度试验,连续测定6次,结果见表5。

2.7 重现性试验结果

称取5份边滩青海1号蕨麻粉末各0.1 g,按照“2.4”中方法同时制备5 份样品溶液。移取样品溶液各2 mL分置于带塞的试管中,按样品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多糖含量。结果见表6。

2.8 加样回收率测定

称取样品粉末0.1 g,精制蕨麻多糖10 mg置于同一烧瓶中,按样品液制备与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操作。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2.53%,结果见表7。

3 小结与讨论

南山青海1号蕨麻的多糖含量为31.37%,南山野生蕨麻多糖含量为21.22%。边滩青海1号蕨麻的多糖含量为34.41%,边滩野生蕨麻多糖含量为15.53%;日月乡青海1号蕨麻的多糖含量为32.32%,日月乡野生蕨麻多糖含量为15.68%;五峰青海1号蕨麻的多糖含量为18.30%,五峰野生蕨麻多糖含量为6.30%。

青海1号蕨麻的多糖含量高于野生蕨麻的多糖含量10个百分点。在边滩采集的青海蕨麻1号多糖含量最高,五峰采集的野生蕨麻多糖含量最低。在南山、日月乡、边滩等3个地区种植的青海蕨麻1号多糖含量相差不大,野生的蕨麻多糖含量也相差不大;五峰种植的青海蕨麻1号比其他3个地区种植的低达13个百分点以上;五峰野生的蕨麻多糖含量比其他3个地区的低达9个百分点以上。

青海蕨麻1号与野生蕨麻多糖含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青海蕨麻1号的品质较好。应该大力推广。蕨麻多糖含量可能与不同蕨麻种植地区土壤的肥力,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盐等存在一定差异有关[10]。有机肥的施入可以提高蕨麻的单株产量,促进块根体积的增大,从而提高块根的商品价值[11]。蕨麻属于典型的低温植物,尤其是蕨麻块根的膨大必须是低温刺激方可完成。在蕨麻匍匐茎生长期及块根膨大前期,降水量越多对其生长越有利,但块根膨大后期降水量却对蕨麻的膨大没有意义,反而不利于淀粉等物质的累积[12]。随着降水减少、气温降低、植物停止生长进入枯黄期,物质又逐渐转运到地下贮藏,到10月份根的积累达到高水平[13]。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蕨麻品质较好,多糖含量可能与海拔有关。

参考文献:

[1] 李栋元,毛东风,杨具田,等.蕨麻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7(3):43—44.

[2] 汤青川,李军乔.干旱胁迫对蕨麻克隆构件的可塑性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5—207.

[3] 马春花.藏药蕨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84—1585.

[4] 孙 洁,吕加平,薄海波.藏药蕨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食品科学,2008,29(2):411—414.

[5] 陈炅然,王 琴.蕨麻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4):59—62.

[6] 郑应馨,徐恒卫.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3,6(6):368—369.

[7] 陶 喆,程建明.中药多糖抗肿瘤机制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3, 24(6):47—49.

[8] 刘景田,党小军,王惠萍,等.中药多糖对红细胞膜相CD35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7—9.

[9] 杨 桦,贾 旭,易 红.藏药蕨麻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研究[J].中草药,2001,32(1):29—31.

[10] 许 兴,郑国琦,杨 娟,等.宁夏不同地域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7):1340—1344.

[11] 沈宁东,韦梅琴,马国良,等.有机肥对蕨麻生长及块根产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4—56.

[12] 余青兰,李军乔.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5):53—55.

[13] 刘凤云.藏药蕨麻生长规律及营养氮的变化[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29—31.

上一篇:钛合金磨削加工技术 下一篇: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节能运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