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饺子》翻译质量评估

时间:2022-09-11 03:23:10

《大钱饺子》翻译质量评估

摘 要: 在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语域,对比概念和人际意义偏离,对夏乙琥译《大钱饺子》做出质量评估。认为偏离对译文质量没有损害,译文保持了原文的主导功能。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大钱饺子》 译文质量

对于翻译批评,许多西方翻译理论家早已进行了深入研究,颇负盛名的有威尔斯(2001)、纽马克(2009)、贝尔曼(许均、袁筱一,1998)、莱斯(2000)和豪斯(1981)等,而在国内,作为翻译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批评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翻译研究界学者司显柱(2007)对翻译批评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础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构建了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

司显柱结合系统功能语法构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1立足于语篇,从小句层次出发,通过体现语言元功能的概念、人际和语言篇的相应系统,分析译文和原文的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参数,揭示它们的概念与人际意义,据此判断译文与原文发生了哪些“偏离”。从翻译策略的角度讲,“偏离”包括漏译、减少、扩大和曲解原文的意义。

1.2从宏观语篇的角度,从形式、功能、情景互动的角度,重新审视前述微观小句层面的“偏离”,排除未对宏观语篇造成伤害的“偏离”。司显柱的翻译评估立足于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实际上,译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偏离”都是对原文功能的损害,这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有词汇—语法系统层面的差异,对于译者而言,其理解和表达因人而异。

1.3依据第二步的“梳理和价值判断”,对第一步的统计数据进行“修正”。

1.4将“语篇类型”,即体裁考虑进去,不同语篇类型对概念、人际意义的偏离有相应的权重的影响。

1.5考虑上述“偏离”、“判断”、“修正”和“权重设定”,对译文质量做出“整体评估”。如此,才能对译文作出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2.宏观语篇层面价值判断及偏离修正

由常识可以判断,英语语言语篇系统与中文语言语篇系统存在信息组织的结构性差异,因此,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评判译文质量的功能对等,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语篇组织结构上形成差异,有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对等。所以,《大钱饺子》的译文对原文的结构性调整不足为奇。

原文:这时,母亲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说:“哎呀,包个大钱饺子吧,谁吃了谁就有福!”译文:单独成段。

分析:从概念意义的角度讲,原文中的句子与上一句“一会儿,全家就围在一起开始包饺子”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意义顺承,可以放在一段;译文按英文的思维习惯,认为前一句的“包饺子”和后一句的“想起什么”分属于两层意义,不可放在一段。

从关联词的角度讲,“这时”表示顺承,在原文中承上启下,将两句的意义连接在一起;译文中的“just then”表示转折,所以分属两段。

原文:我觉得心里一阵热,鼻子也酸疼起来。我想应该让母亲吃,让她高兴。但我一时想不出办法,因为母亲认识这个饺子。译文:与下段合并为一段。

分析:原文中上一句与本句是因果关系,即母亲把大钱饺子推到“我”面前让“我”吃是原因,我的心里一热、鼻子酸疼是结果,所以合为一段。译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句作为下一段的开头,是因为上一段母亲的动作引起了本段读者的一系列心理联想。

原文:于是,我领着老婆孩子一齐欢呼起来:“母亲有福!”“奶奶有福!”“……”分成三段。译文:合并为一段。

分析:原文严格按照中文的行文习惯,将每句对话单独分段。译文不但将“奶奶有福”提前,而且省去了省略号,说明译文尊重了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并且将模糊性表达,即省略号,省掉。

基于此,虽然译文对于原文的结构性调整各有原因,但是译文却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人际和意义概念,属于功能上的对等,因此不将本译文结构性的调整视作对译文的负面影响。

3.译文整体质量评估

所有的语篇都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总有一种意义/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大钱饺子》在“”的背景下,描写了一家四口在大年夜包饺子、让饺子的情景,表现了动乱中人们对家庭温暖的渴望,相信家就是“避风港”,从侧面对“”进行了控诉。因此,原文属于“表情类”和“感染类”文章,人际意义占主导型。从本文第四部分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偏离的分析来看,虽然译文概念意义的损坏远大于人际意义的损坏,却没有影响译文对原文的主导功能对等。对于译文的整体质量而言,人际意义偏离小于概念意义偏离,译文对于原文功能的传达没有受到严重打击。

参考文献:

[1]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构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林著.大钱饺子.夏乙琥译.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粹.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从“装腔拿调”到“真情流露” 下一篇:《桂林山水》朗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