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黄金货币演变

时间:2022-09-11 02:54:04

历代黄金货币演变

金质货币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重要的货币形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金货币的用途与形制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更替,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赋税制度、矿业管理、商业交通等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货币起源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所谓货币是指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贝币。黄金则是世界上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贵重金属。早在殷商时期,中国的黄金工艺就已开始趋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黄金作为货币开始流通。从此,黄金作为我国古代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而登上历史舞台。

我国古代黄金作为货币主要有金版、金饼、麟趾金、马蹄金、方孔圆钱、金铤、金锭等几种形式。

先秦时期,中国便有以黄金用作货币的文献记载。如金版、金贝等。金版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雄踞于我国中原及南方地区的楚国黄金铸币,统称金版,又称金钣、印子金、爱金。形状有拱背方形、长方形、圆形数种。完整者重约一斤,其钤印数有多至六十者,这种金版使用时按需要分割成小块称量支付,属称量货币体系。已发现的印文有郢爰、陈爰、鬲爱、卢金、少贞、专爱等,以郢爰最为多见,陈爰次之。其它种类皆十分稀少。“郢”、“陈”为地名,“郢”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名称。印文“爰”原为交换之意,后来成为重量单位。如“卢金”、“少贞”等则应释为“炉金”、“小鼎”,表示精炼的意思。当时的楚国境内黄金大量流通,大商贾、贵族间的交易,多以黄金论价。这些“金版”的使用上限现在尚不清楚,下限一直到西汉初年。西汉时期仿制较多,但多用作冥器。

楚国的金版铸行时间长,流通范围广,先秦时期的楚境如今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南部等地屡有出土,大宗的发现则集中于安徽寿县、阜南、河南扶沟、襄城、江苏盱眙。陕西关中地区。如2003年5月西安市雁塔区潘家庄出土的一枚郢爰,长2.4厘米、横2.2厘米、厚0.3厘米。重23.5克。

当时的楚国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管子・轻重甲篇》:“楚国有汝汉之黄金”。“汝”指汝河。古汝河上游源出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河中富集沙金矿床。“汉”指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经陕南汉中、安康,横贯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先秦时期,楚国的产金之处,汝、汉并称。

金贝,是战国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一种黄金赁币。贝币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古代货币,最早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当时使用的是作为稀罕物品的天然海贝,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商品交换规模的逐步扩大,天然贝的仿品铜贝、包金铜贝等也出现了。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还流通具备一定货币和财富意义的金贝。从1984年河北省灵寿县战国早期中山国墓葬出土的金贝可知,其形如小孔式货贝,正面一道沟槽。两侧排列齿纹。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以黄金为上币。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秦汉是一个多金的时代。当时不仅中央政府及王室贵族大量使用黄金货币,民间也广泛行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在全国各地都发现了汉代金币。主要形式包括麟趾金、马蹄金、金饼、金五铢等几种形式。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国家十分贫困,文景之治以后,国家逐渐富强。至汉武帝刘彻时期,出现了我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顶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汉武帝对当时的赁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武帝“更黄金为麟趾、”之后又铸造圆形的金饼。规定流通的货币种类主要为铜质方孔圆钱,以白鹿皮币、金饼等用于诸侯纳贡、朝廷赏赐或大宗货物交易。

马蹄金的外形如马蹄,中空,底面椭圆形,中心凹进,四周为斜立壁,向上渐向中心收进,前壁最高,左右壁渐低,后壁退向中心,逐渐降低。麟趾金,形似麒麟趾。正面近似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似圆足兽蹄。1974年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乡北石桥村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其大小分别为纵6.4厘米,横5.2厘米,高3.4厘米和高3.5厘米,直径5.6厘米。重量分别为257.65克和246.4克,约为汉代的一斤。汉武帝以天马来自西方、麒麟自南而来。认为是祥瑞,实际上。所谓的天马是产自西域(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大宛国的汗血马,麒麟为当时流行的道教神仙学说所想象的一种神兽。

金饼形制均为圆饼形。面微凸,底部内凹,凹陷处绝大多数打有戳记、戳印,部分兼有刻划的文字、符号等刻铭。其中包括名词、数词、方位词、姓氏、复合词以及V、U、S形符号。如“V”及“千”截印,刻划“吉”、“阳城”等楷书铭文。俗称“柿子金”或“金饼”,有的上刻“令之”(麟趾的俗写)字样,系采用模具浇铸而成。其形从1999年11月2日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北十里铺东村出土的219枚金饼就可看出,这批金饼直径5.67-6.6厘米,厚0.82-1.64厘米,最重的为254.4克,最轻的为227.6克,平均重量为247克,基本同于麟趾金、马蹄金。

汉代还出现了金质方孔圆钱即金五铢。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曾出土一枚汉武帝时的金五铢钱,直径2.6厘米。重9克。金质方孔圆钱流行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时期。从汉代出现金五铢始,此后在五铢钱七百年的历史上,金五铢不断出现,史称其为“金钱”。至唐初被开元通宝金钱取代。以后的宋、明、清几朝,又多次铸造通宝钱金币,清朝末年,西方的机制圆钱技术传入我国,又出现了近代的银圆形金币。

金五铢、马蹄金、麟趾金,在汉代主要用于帝王赏赐,统治阶级内部祝寿、贿赂(古义为赏赐财物),而非国内市场上广泛流通的货币。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当时国家库存黄金达70余万斤。由于王莽“托古改制”的政策引起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汉宗室刘姓诸王趁机起兵反抗,存在了仅十五年的新莽王朝很快覆亡。国家储存的大量黄金也流失殆尽。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1-589年),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由于政治的分裂,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因而币制也极为混乱。在有限的商业贸易中,河西走廊、西域一带除铜钱外,兼用西方流传过来的金币。2004年前后西安地区北朝时期的粟特人康业墓、李诞墓出土有东罗马金币。中原及江南地区以铜钱为主。金币的流通则呈现出减少趋势,史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颖、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日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钱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轻重不一。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交州(今越南北部)、广州(今广东、广西地区)使用金银货币。 固然是与国内商品经济的秩序混乱有关,更重要的是其海外密切的外贸关系所致。但由于侯景之乱,时局不稳。加之梁陈易代之际,币制管理极其混乱。因此,“竟至陈亡,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具不用钱云。”(《隋书・食货志》)此后,黄金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但仍行使着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的职能。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的金币形式主要有金开元通宝钱和金铤两种形式。

金开元通宝。为圆形方孔,有内外廓。正面书“开元通宝”楷书四字,但这种金质“方孔圆钱”并非官方的流通货币,唐律规定私铸铜钱者严加惩处,而对铸金钱者不予追究,宫廷内铸造的这种金开元通宝钱,主要用于宫廷游戏、赏赐、洗儿(唐时婴儿生后三朝或满月时会集亲友,替婴儿洗身)等,在宫廷的影响下,民间也出现了打造金银钱作为佩饰的习俗。1966年3月西安,市新城区西安通讯电缆厂出土的“开元通宝”金钱,直径2.52厘米,重量6.7克。通宝圆形方孔。有内外廓。正面为“开元通宝”楷书四字,“元”字第一笔较短,第二笔左挑。背面穿上方有一“月芽”纹饰,月芽开口向上。该地在唐代处于大明宫前朝范围内,这也可以作为其用于宫廷游戏或赏赐的一个例证吧。“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钱文传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历李唐三百年均有铸造。

金铤,为黄金货币的一种。铤的定名始见于《唐六典》:“绢曰匹,布曰端,棉曰屯,丝曰k,麻曰F,金银曰铤,钱曰贯。”唐代的金铤一般为长条形,其来源一为中央政府铸造用作中央财政储备。二为地方官府或向中央纳税、或为制作金银器的原料。1999年8月12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七路西安中学出土的“姚州”金铤,长14.2厘米,宽2.4厘米,高0.7厘米,重412克。金挺金黄色,呈扁体长方形,表面不很平整,棱角不甚分明。上铸楷体铭文“姚州贡金拾两”。按,唐时货币进位十钱为一两,合今重43克。按《唐六典》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关于度量衡的法令:“度、量、衡为大小两制,小尺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三小斗为一大斗,三小两为一大两,官民日常用大制,调钟律、天文和医药上用小制。”此件金铤台今重41.2克,应为唐时“大两”之制。姚州,唐属剑南道管辖,相当于今云南省中西部的大理、楚雄、昆明等地区,州治在今云南姚安县城北。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位于今云南西南部及缅甸东北部的南诏国强大起来,数次大败唐军,姚州遂被其占领,由此可知,这件金铤是高宗以后、玄宗以前由姚州地方官府向中央进奉。

宋代金铤广泛进入流通领域

宋代(960-1279)的黄金货币主要有金牌、金铤、金钱等几种形式。

金牌,一般呈长方形,面有戳记,内容多为铺号、匠人、地名、成色等内容。金铤,多呈弧首,束腰,中部微凹。正面四角及中间均戳记。金牌金铤多用于赏赐、保值和储藏,作为商业支付和纳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尤其是南宋时期,以金牌、金铤为代表的黄金货币已经进入流通领域,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宋代的金钱正面或铸年号宝文,或铸吉语,背面光索,也有一面铸年号宝文。一面铸图案的,与铜钱相比,金钱多比铜钱要小。宋代的金钱不是流通货币,同唐代一样,宋代的金钱也主要是统治阶级用于赏赐、喜庆、供奉寺院及殉葬等。

元明清时期,银铤的称呼逐渐为银锭所代替,相应的。金铤的称呼也逐渐为金锭所代替,但其形制仍沿袭宋代的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一般重五十两。如明永乐十七年的“五十两”金锭,一般规格为通长132.5毫米,重1948克。同时,元末明初,一部分金锭逐渐演变为弧首、束腰、两边起翼外翘、面大于底的船形(又称为金元宝、金锞),并成为明清两朝金锭的固定模式。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1959年安徽屯溪隆阜戴姓墓出土的清代金元宝,高3.1厘米,长5.5厘米,宽3.3厘米。元宝系铸成马蹄形的金锭,作货币流通。金银元宝一般记有金银匠姓名、铸造年份、地点、重量等。此件金元宝腰一侧打有“和”字印记,可能为金铺的字号、标记。这件金元宝系清代墓葬出土,对研究清代货币体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清时期的金钱,其形制也如同当时流行的铜钱风格,正面铸年号,背面记重量,也有一面铸年号宝文,一面铸图案的,与铜钱相比,金钱多比铜钱要重。同历朝一样,金钱也不是流通货币,清末太平天国时期还规定一枚太平天国金币可换五两白银。

民国时期除金质圆钱外,还有“金砖”。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贝”字铭文金砖。长1.94厘米,宽1.16厘米,厚0.4厘米。重15.6克。1982年10月19日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金砖长方体,通体赤金。正面近中心处有一新莽时期的铲币图象,铲币中心一竖线,左侧为一变体“贝”字。背面依次书“S40644”、“成色9800”、“市两500”等字三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此后又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同时进攻长城各要塞。随着日寇的步步入侵。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出于抗战的需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的法币政策,规定凡持有黄金者,应向国家银行兑换法币,规定由政府集中收购黄金,禁止市场买卖。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政府给重庆中国政府贷款五亿美圆。用于收购黄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命令重庆中央造币厂熔铸金砖,兑付黄金储券,至民国三十五年元月底,熔铸二钱至一百两金砖427.3376万块,总重144万3987.158两。这块金砖应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赌石要有平常心 下一篇:敲形探趣寻网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