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探索

时间:2022-09-11 02:10:36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公开的教学研讨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已逐渐趋向音乐活动的参与。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更加开放。

【关键词】 音乐教学;情趣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全程渗透“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趣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们在学习上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教学激趣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音乐教师产生了敬畏心理,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提起兴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是纯真无邪的,老师只要做到跟孩子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觉得你既像妈妈又像朋友,让这种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让学生首先对你这位老师产生兴趣,自然学生也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初步的兴趣。如:在面对音乐课上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时,教师不要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大声呵斥他们,可以先找他们谈心,表明虽然他们有些不太好的习惯,但老师依然关爱他们,如果他们能把坏习惯改正,肯定会成为让老师和同学们引以为荣的学生。再如: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歌唱的自身条件,在面对唱歌跑调的学生时,如果我们用“音唱得跑调了”、“这样不行”等等简单的语言去挑剔学生,只能使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要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和鼓励。话语温和亲切,能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以教师讲课作为教学主体。然后再由教师教给学生唱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的古板的老歌或是戏曲,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喜欢音乐课了。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课堂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与此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能够运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与时俱进地去选择教学内容,利用一些积极风格的流行音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音乐教师在讲解相关的歌曲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该歌曲进行了解以及掌握。初中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及信息的过程,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这样也就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彰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总之,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漪.心之官则思――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创造[J].音乐天地,2005(07).

[2]张方明.“新课标”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05).

[3]席向阳.浅论音乐课堂的创新教学[J].音乐天地,2005(03).

上一篇:“指南”指导下的艺术教学反思 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