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南下大军”变迁录

时间:2022-09-11 01:24:00

80年代:浪奔浪流民工潮

1989年9月,来自重庆酉阳的冉景全,年仅18岁,此时的他,高中毕业不久,便决意和同伴,离开贫穷落后的故土,一起南下广东闯世界。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先锋地,令无数内地年轻人魂牵梦绕――那是发财致富者的“天堂”,是有理想的青年实现梦想的绝妙舞台。

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重庆火车站人潮汹涌,寸步难行。有人告诉他,为了买一张票,竟然足足等了三天时间。他这才缓过神来,原来他不过是滚滚南下大军中的一粒尘埃。

冉景全和内地很多年轻人一样,脸带稚嫩,对未来却心怀憧憬。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汇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南下潮流――民工潮。

这股始发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民工潮,波澜壮阔,举世瞩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惊呼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构成当代中国气势磅礴的一大社会景观。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苛刻的城乡隔绝体制开始松动,地域流动的闸门骤然开启。而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股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浪潮正在迅速蔓延,劳动力需求量急剧上升。“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在地区贫富差异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内地省份不少劳动力,不再甘于微薄的土地回报率,开始向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等地谋求出路。

80年代中后期的“南下大军”,结构成分芜杂不一,虽有不少社会精英,但以农民工居多,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而此时的珠三角企业尚刚刚起步,产业还属于低端,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简单来料加工型等产业。随着市场的开拓、产业规模的扩大,珠三角劳动力需求激增,与外省涌入广东的低廉劳动力形成供求互补。需求大,机会多,门槛低,曾是80年代珠三角人才需求的特殊情形。当年,大量外来人员滞留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工厂门口,排起一队长龙,冒风顶雨,等候面试求职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这股强劲的南下大军,为广东经济以后的崛起夯实了丰厚而扎实的人才基础。

90年代:“留粤生”跻身创业浪潮

如果说,80年代珠三角地区吸纳更多的是学历较低的农民工,那么90年代,则是这个群体分化,各地层次较高的人才涌入广东的重要时期。

90年代初期,珠三角俨然蜕变成中国最大的“外来打工部落”聚集地。

这一时期,广东省内“打工文学”兴起,各类适合于“打工仔”的刊物以及影视作品“风生水起”。1991年,一部反映外来工在粤打工生活的电视剧《外来妹》,在全国热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老板”、“跳槽”、“炒鱿鱼”、“买单”等粤语词汇也在全国流行起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特别是来自香港的“三来一补”企业在省内遍地开花。新的劳动需求,推动了新一波的“打工热潮”。这一时期中,打工阶层也渐渐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人才通过锤炼,积累了资本,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或者晋升为企业管理层,成为社会精英;或者萌发了创业的冲动,创办公司。广东外来工“创业潮”分为两大支派:一派积累了资本和经验,返回老家创业,办起乡镇工厂,成为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柱。实际上,这些人也成为广东市场经济试验推广到全国的重要力量。另一派则是继续呆在广东创业,因为相较内地其他省份,广东政策壁垒较少,开放程度高,市场观念深厚,具备毗邻港澳国际化都市的地缘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随着海外、港澳台企业以及人才不断地入驻珠三角,有前瞻目光的创业者更易于接触到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技术。

现在,许多总部在广东的大名鼎鼎的公司,不少都是在90年代中后期起步的,如80年代末,求伯君放弃北京的工作,南下广东从事软件开发。1994年,他独立在珠海成立珠海金山电脑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今,金山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最耀眼的品牌。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也有类似经历,他1995年由杭州转战广东,在广州工作近两年后,凭借自己对互联网的热情以及自主创业的胆识,于1997年6月在广州创立网易公司,到今天,网易已经成为在美国上市的知名互联网技术企业。

除了南下创业青年之外,在广东的外来潮流中,还有一股潜在的力量在这时期酝酿爆发,那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读于广东的大学生们。这些“留粤生”在90年代中后期跻身创业浪潮,锋芒初露,在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下,凭借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市场战略眼光,闯荡出新的天地。

这些外来者为广东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带来了新动力。没有他们的贡献,难有广东今日的成绩。

新世纪:掀起国际化“融智”运动

2004年,来自巴西、美国等20个国家的3000名洋模特“淘金”珠三角,为东莞的电脑、南海的内衣、惠州的手机等产品做广告模特。

珠三角企业何以抛弃国内模特而青睐“洋模”?据在东莞从事服装行业的“狐仙”公司负责人介绍,洋模们“热情奔放,专业水平高,很快进入状态,能很好地展现服装的设计主题。此外,产品还要出口到美国、巴西等地,将一位微笑着的金发美女印在包装上,异国消费者看到后会有亲切感。”

从国外引进洋模,为企业产品代言,反映了新时期珠三角不少企业的宣传推销越加专业化、国际眼光在不断提升。这不仅是为企业品牌的树立增加亮点,也是为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做铺垫。

洋模集体亮相珠三角,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国际人才自主性流动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转型战略理念的提出,对国际性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将有根本性的改变。珠三角地区掀起这场全新的国际化“融智”运动,是珠三角打造国际大都市圈,催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化浪潮下,珠三角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国际上各大跨国企业,将目光锁定珠三角这块充满商机的沃土。据估计,在未来几十年内,下一波的国外高端人才迁徙浪潮即将袭来。珠三角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一批批的国际精英人才闻风而来,如云而至。目前,广东外来人口已超过3000万人,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其中外籍人士数十万。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省在成为“财富洼地”的同时,也成为“人口积聚洼地”。

因此,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除引入国际高端人才外,更要优化本土人才结构,使“人才积聚洼地”之水,焕发活力,流动起来。

如今,人才已不再只往南流。珠三角面临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强势竞争,在吸引人才时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和瓶颈,不仅人才结构不均衡、人才供应不足,同时还面临着人才升级的难题。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有秩序地流动起来?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吸引了几千万人前往广东这片热土。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广东能否在新起跑线上,网罗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高端产业,助力广东产业顺利转型,这将是目前广东发展的重大课题。

上一篇:“中国制造”呼唤人性与尊严 下一篇:人口老化扯了谁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