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时间:2022-09-11 12:34:58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摘 要】 常言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对写作来说并非如此,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素材我们都可以加工改造,运用到作文中。只是这个最“熟悉的地方”,我们总是看不到“风景”,不仅仅学生是这样,教师亦如此。所以,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探寻、发掘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巧妙运用于作文当中,不仅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 键 词】 作文素材;教学;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总是出现内容干瘪、空洞无物的毛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如此的困惑。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素材可寻,无素材可用。为此教师和学生都采取了不少方法,下了不少功夫,却总是收效甚微。

常言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对写作来说并非如此,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素材我们都可以加以改造,运用到作文中。只是这个最“熟悉的地方”,我们总是看不到“风景”,不仅仅学生是这样,教师亦如此。

为此,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探寻、发掘、积累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巧妙运用于作文当中,不H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文化底蕴。

一、归类积累,恰当选用

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重相关素材的积累。这样写作的时候,只要打开记忆的“库房”,寻找相关的语言材料,把已经学过的课文里的材料恰当地应用到作文里去,就不会临场“憋车”了。但前提是,平时要有目的地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有序地归纳整理。

归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

如与思念有关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等。

其他诸如表现心胸豁达的,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表现修身养性的,表现忧国忧民的等均可自主归类,以便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恰当应用,长期坚持,必定受益。

二、别样角度,横岭侧峰

面对同样事物,换个角度观察,往往会别有洞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文本,虽然大部分内容已经有相对固定的判断和评价,但文学作品的赏析却是见仁见智,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充实他们对课本素材的感悟,这样学生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如学习《项羽之死》一文,就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切入品评,形成自己的判断;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各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可联系当下进行品评,而不受既有评价的约束。

其实,变换角度看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就提供了方便现成的机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改造加工,巧妙化用

在写作的时候,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我们都可以直接使用。但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平时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注意积累名言名句甚至典型事例,可是一旦步入考场,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即使勉强写下去,或者材料单薄,或者胡编乱造,或者使用别人反复使用过的材料,毫无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只顾狼吞虎咽,而缺少必要的消化和吸收,结果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当然就无法很好地利用积累的素材了。

笔者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特别强调学生要活学活用,对教材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以改造加工,巧妙化用,让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让它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如杜甫《泊岳阳楼下》中“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有学生就加工成了“图南必可期,变化有鲲鹏”“胸中有鲲鹏,图南必可期”等等,都非常棒。有的学生仿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险盈程,关迢人苦征。风一更,雪一更,栉风沐雪愁满更,夜阑梦不成”也相当不错。慢慢地,学生就会将这种方法和写作思维潜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这样不仅作文内容充实了,其思想内涵也会不断加深。

四、深入发掘,“狠心榨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教材读厚,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要让教材成为作文材料的“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要做的就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充分攫取教材的价值。

以《庖丁解牛》为例,在学习这样一篇短小精悍的古代寓言时,我鼓励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兹举学生关于本文的课堂随笔数例:

“用心积累,用心体悟,才能把握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要谨小慎微,于从容中‘怵然为戒’,方显大家风范”;

“凡事疏则通,堵则塞,当犹如大禹治水,把握质性,运用规律,方显从容”;

“成功之后,可以踌躇满志,志得意满,聪明人还要学会韬光养晦,学会适时藏锋”

……

文辞虽稍显稚嫩,但学生自觉去“榨取”教材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而言,教材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游褒禅山记》有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无论教材中的“夷以近”也好,“险以远”也罢,唯“求思之深”,方能为我所有。我们要好好发掘、利用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辛丽霞. 文素材积累之我见[J]. 中学教学参考,2016(22).

[2] 邱可. 作文素材的寻找、筛选和提炼[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4).

[3] 黄兴华. 如何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J]. 读写算(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2016(33).

上一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独学”能力的培... 下一篇:愿你带着微笑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