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时间:2022-08-22 01:03:20

一日,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与我一道乘坐地铁回家,见我若有所思,便问我:“爸爸,你在想些

什么?”

我回答:“过两天,我要上一节公开课,刚才我在想怎样进行教学。”

“你准备上第几课时?”没想到他竟如此追问。

“第一课时。”

“这还不简单!你首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提一提问题,然后检查同学们预习生字词和读书的情况,最后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番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流程早已了然于心,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因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对语文学习将日趋麻木,机械应对,兴致殆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语文教学模式化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必须承认,这些模式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唯一的教学方式,就有忽略文本属性、窄化教学形式、丧失教师个性、抹杀学生学习兴趣之嫌了。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耳目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呢?我们的回答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首先意味着“守正”。即坚守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及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出地道纯正的语文课。唯有“熟悉”这些“规定性动作”,“陌生”才有根基,创新就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要发扬我国母语教育所创造和积累的丰硕成果,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和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创新奠定能量。其二,要本着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植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建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其三,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角度来改善“学习状态”,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策略,尽量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还意味着要“出新”。借用英国文论家特伦斯・霍克斯说的话,就是“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即在“熟悉”“规定性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出“陌生”的“自选动作”,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以唤醒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全新的审美感受,进而以新的激情和敏锐的感觉沉醉于语文教学之中。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引入“陌生化”理论,在教学内容、流程、策略、情境等诸多方面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自己的审美注意,始终保持好奇感、期待欲,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二是丰富语文课型,诸如读写结合、单元整体教学、主题阅读、演读、赏读等,以此来激活课堂,使学生钝化的审美知觉得以复活,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三是创新教学思路,比如以达标式、境遇式、批注式、辩论式、剧场式、复述式等为教学主线来推进教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审美感觉,从而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不断释放潜能,体验学习的意趣。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语文教学才会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也才能永远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我们都是婚姻的乘客 下一篇:“三点”联动:绘本习作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