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同课异构课中的“谱”

时间:2022-09-11 11:55:47

浅议物理同课异构课中的“谱”

物理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许亚平先生在近期的讲学中提到:教师上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心中要有“谱”,这个“谱”,即指上好一节课应当具有的基本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使用的基本方法。

联想到现在方兴未艾的“同课异构课”活动,虽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各“谱”,参与这样的活动多次后,却常会发现有时老师们为了突出自己的“创造性”,课堂成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漠视了学生的存在,在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表演时,他也就与“谱”渐行渐远了,而这种缺少了学生生成、甚至于是脱离了学生“生命在场”的所谓“优质课”,花架子搭得漂亮,但这种不注重物理教学规律,不懂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课堂却注定不会成为理想的课堂。

说到底,同课异构课,不能仅看到这个“异”,还应当重视这个“同”,下面仅以物理教学为例,谈谈在物理同课异构课的教学、设计等环节中,这个“同”字应当如何体现,也即:物理同课异构课中的“谱”具体指什么?

1 物理课堂设计应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前提

陶行之先生一直认为:“教学合一”,并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任何成功的教学,一定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教师的第一责任是发展其能力,使其会学、乐学。

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事就是:这堂课上我们应当如何、何时使学生的何种能力得到训练?

以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而言,学生需要通过训练达到的能力应有:观察提问能力、科学猜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收集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多方面,如想毕其功于一役,显然并不现实,更何况学生能力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成,所以课堂设计时就应按部就班地进行能力训练设计,一次探究实验突出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能力的训练,而决不能因贪多、贪面面俱到,这样反而容易造成一无所获的灾难性后果。

2 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上应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I hear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思维总是从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归纳中形成物理模型,这种模型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分析这一不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做法,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兴趣。

介于此,物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旨在使我们的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以上事实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以它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学生现阶段思维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科学探究内容的安排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为内容,可以以电视、电影中呈现的一段视频为内容,还可以是教师精心安排的一场“秀”而打开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至于器材的选择更是取材广泛,南师大刘炳异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就提倡我们可以“坛坛罐罐做实验”,这此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器材学生做起来有趣、有获,更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知识的象牙塔,从而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 课堂评价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参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平时备课时,我们的心中除了要装有课程之外,更应装有学生(即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否已掌握与所学新知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对他(她)的平时学习发展能力的认识,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才能正确评价我们的学生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还应通过努力而更上一层楼。

4 课堂教学全程中都应让每个学生“生命在场”

课改专家、《福建论坛》主编张文质先生认为:“教育是服务,要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教育需要生命在场”。

所谓“生命在场”,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以达到学生生命的和谐,但听课时我们却常发现有为数不少的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却是昏昏欲睡,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生命的存在的课堂真是太可怕了,它完全漠视了我们所面对的这些鲜活的生命可以说,这种课越成功,那我们离理想课堂越远,用一句笑话来形容它就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病人死了”。

那么,如何做到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命在场”?这一点我们可借助芬兰的一些做法,芬兰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基础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芬兰这样的小国家,哪怕是一个人教育的失败,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我们都负担不起,”他们提出的观点是:“宁愿放慢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业进度,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因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最需要帮助的,而那些优质学生,即使没有老师的关注,他自己也能够学习,当我们的教学重心从一味围绕优等生转而指向我们的学习困难的学生,那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回到课堂上来,那时的课堂一定就是高效的,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会让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的“生命在场”。

5 课堂设计还应有“留白”

有些老师,常有这样一种心态——现在物理课周课时比以往少、时间比以往紧,因此不由自主地会在平时教学中加大课堂容量,从而走上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老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下来,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学生疲于应付,没有学习“自主”,缺乏了对物理学知识的深入思考,聪明的老师则会在每节课上适时安排几段“留白”,而绝不将整堂课教填满。

何为“留白”?举个例子,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又让人分明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这就是艺术中的“留白”,

教学中的“留白”可以这样理解,它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等实际情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教师未曾说或未曾说明的部分,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更好的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之美,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驰骋思想的骏马去阐释、演绎,去“补白”,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宝塔,也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体会到“课未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尤存。”

上一篇:解析初中生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几种误区 下一篇:实施探究行为评价助推课堂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