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民众政治信仰的迷失与重塑

时间:2022-09-11 10:26:57

转型时期我国民众政治信仰的迷失与重塑

【摘 要】 政治信仰是信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集中反映,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政治治理模式的追求和向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也开始淡化甚至迷失,我国正在经历一个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榜样示范等多途径重塑社会民众正确政治信仰的新时期。

【关键词】 转型时期 政治信仰迷失 政治信仰重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纪委重大项目“当前现实工作中公私不分问题研究”(课题编号:(KT2014-07-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严雄飞,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熊南飞,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56-02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受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事件的影响,我国部分社会民众政治信仰迷失现象严重,对中国梦的实现是极其不利的,重塑我国社会民众的政治信仰是亟待解决的一件事。

一、我国社会民众政治信仰迷失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后的中国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市场经济具有功利性质,注重个人利益,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的相对突出也使得人们对政治的观念和信仰相对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使人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也是人们信仰变化的一个原因。其次从政治方面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由人治社会、权威政治向法治社会、民主政治转变。意识形态的控制程度也比改革之前有所放松,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统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人们则更加注重吸收自己所看重的思想文化,信仰向一主多元转变。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开始淡化。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变革的要求,部分党员干部不能经受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出现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使部分民众对执政党有了不信任的想法,对实现共产主义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失对于社会大众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道德素质的下降,信仰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以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许多道德的提出都可以直接从一定的信仰体系中找到出处,人们对道德的遵循是出于对信仰的认同感。现在中国的道德素质的下降十分明显,社会中缺德的现象层出不穷,小私小利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尤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和触及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的事时有报道,比如“地沟油”、“毒奶粉”等关于食品安全的事实,以及“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荆州捞尸”事件等。部分党政机关干部也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到道德滑坡,再到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最终沦为道德沦丧、违法乱纪的阶下囚的,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事件和“”事件,这表明在党员干部中马克思信仰迷失十分严重。

二、我国社会民众政治信仰迷失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特别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美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力贬低和丑化社会主义,经常用“人权论”、“民主”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放大和攻击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还不完善的地方,宣传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迷惑了不少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消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放大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极端、盲目的崇尚。

2. 我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与马克思信仰度持续衰减的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社会关系物质化,拜金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的意识的产生。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抵制和打压,使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还未来得及重塑的社会道德观,被新的市场经济功利性所掩盖。加之,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在被持续质疑并迷失,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迷茫和信仰的多元化。

3. 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集中凸显的冲击

社会转型是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和文明再生的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转变,治国方略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发展,以及国家社会高度统一的一元结构向国家和社会二元结构过渡。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内,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在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区域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容易使民众心理产生极大的反差,对社会不满,对政府不信任,继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和抵触。

4. 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谷和中共党内腐败蔓延的影响

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这个被视为人类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在一夜之间跌入低谷,而且还有被西方资本主义联合绞杀的危机,一些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发展中成果又很不理想,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锐减,人们不免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的情绪,而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自然会受到西方霸权国家的围剿,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借此对我国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的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也是空前的严重,他们严重脱离群众,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欺压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人民产生影响,其腐败问题频发更强化民众的失望情绪,继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

三、重塑我国社会民众正确政治信仰的主要对策

1.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思想理论前提

重视和加强政治信仰教育,是化解当今社会民众政治信仰迷失现象,重塑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必要手段。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重塑正确政治信仰的思想前提。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要确立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观念,都应该兼容并包。

2. 充分运用舆论引领民众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导向作用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评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舆论趋向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监督的权力,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活动,同时每个人的活动又都受到其他人的评价,使得舆论具有一种莫大的权威性,尽管舆论不可能替代实际权力,但舆论站在哪一边,无疑标志着一种道义上的胜利。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作为舆论载体的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向社会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要让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了解和认同,并作出正确选择。

3. 充分发挥以榜样彰显信仰魅力的示范作用

榜样在塑造人的人格和培养其内心信念,最终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榜样的引领作用,最终体现为有效的激励广大公民培养与完善道德人格。”通过对榜样的宣传,用其先进感人事迹感召社会大众,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传播到千家万户,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榜样具有模范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众多,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力,对全社会的道德起着无形的示范作用,所以要加强党的自身道德建设彰显信仰的没力。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是人们树立正确政治信仰主要途径

在新时期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建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所倡导的“中国梦”,首先从名称上就能让社会民众所理解,愿意了解“中国梦”。其次,“中国梦”内涵丰富易懂。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名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目标又紧紧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下一篇:浅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