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解谜――支派篇

时间:2022-09-11 10:18:54

2003年发掘出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史学专家谓此家谱可以解决李自成大将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三个方面的悬疑问题。《李氏家谱》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编,据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内(今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官府在此“设司驻员,迎迁分办”,移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受“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又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为唐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从山西洪洞凤凰村迁徙而来的李清江夫妇被安置在千载寺旁的唐村,自此唐村李氏在此繁衍生息,世代文武双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拳养生功”。从后世留传的李氏拳谱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拳谱名称上,三兄弟创艺的“太极养生功”就是今之太极拳,从太极功到太极拳是古今名称的变迁,三人所学的“十三势拳”也是今之太极拳,从十三势到太极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由此,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浚清矣,太极拳原是由明末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确立,若说太极拳源出道门,是太极拳根源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若说十三势是太极拳,因为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若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始创,则完全是无稽之谈,溯祖张三丰无疑缩短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所以太极拳始源既与张三丰无关,亦与武当山无染,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太极拳源流的问题上走错了方向,越岔越远(图1)。

现代所谓的太极拳,在创始之初称为“太极养生功”,这个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创的“无极养生功”。李道子为什么命名为无极养生功?因为千载寺原名无极寺,李道子所创乃源于导引吐呐的养生法门,故名无极养生功。李陈兄弟何以命名为“太极养生功”?因为三人拜师学艺于太极宫,目的为养生健体,宗旨一脉相承,所以仍以养生功自称,故名太极养生功,简称为太极功。功又通称为拳,无极功和无极拳、太极功和太极拳,异名同谓,所以李氏家谱中也称无极养生功为无极拳。三人在太极宫所学武功即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以及千载八势、六合心意拳等。斯时无极养生功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已经流传数百年。唐李道子凭此艺“功惊武林”,并且生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庐山传艺,塑艺少林”,直到晚年方“归故育弟”,(《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可见无极养生功当日的辉煌,并在大江南北播下了不熄的火种。所以,自唐以降,无极养生功即已在社会以及方外流传。十三势未知源于何时,也许是无极养生功的别名,从十三势拳超乎寻常的养生效果可见端倪。据《李氏家谱》记载,八世李春茂(1568年-1666年)时已经传习十三势拳,十三势实为十三种劲法的总结,涵盖了武术运动中千姿万态的劲法规律,是对拳术的最高总结和把握,对此笔者另文专述,不赘。十三势在博爱习惯地被称为“十三势软手”,简称“软十三”,有多套,从《李氏拳谱》中李鹤林所留传的“十三势”拳谱来看,和当今之杨式太极拳几乎是完全相同,可知当年陈长兴所传于杨禄禅的就是十三势拳,但此十三势不见于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中,可知陈家沟的拳有失传。通臂功即今之108式通臂拳,温县陈家沟还有谱在,山西洪洞还有传习,当今博爱县也有传习,观之拳谱,有诸多名称来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之三十二势,可知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产物,据《李氏家谱》记载,陈奏廷(庭)、李仲、李信都曾习练此拳。据李立炳先生介绍,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院各有武功传授,各有不同,千载寺传有“千载八势”,每势含八式,八八六十四式,三圣门传有心意拳又称六合拳,太极宫传有十三势拳。千载八势、心意六合拳、通臂拳今在博爱都有传人,千载八势的第一式即为金刚捣椎。观之当今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可知其中有的来自于千载八势,如“金刚捣椎”,有的来自于心意六合拳,如“通天炮”、“裹边炮”、“斩手炮”、“连珠炮”、“掩手横拳”、“火焰穿心”,有的来自于十三势拳,如“白鹤亮翅”、“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撇身捶”、“指裆捶”、“高探马”、“闪通背”、“云手”、“七星”等,有的来自于通臂拳,亦即来自于《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如“懒扎衣”、“雀地龙”、“当头炮”、“兽头势”、“金鸡独立”等,所以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所创始的太极拳其实是对几种拳法的一种汇总(图2)。

太极拳的起源既清,太极拳的源流也随之明朗。无极养生功始创于唐初,在李道子生前在世上已有较广泛的传播,正如碑文所说“艺传东泉,庐山传艺”等等。尤其是李道子身在道门,一生游历,大力宣扬三教合一,则其在道门中也必应留下了无极养生功。由此所谓唐朝许宣平、明朝麸子李所传太极功之事都似是空穴来风,非无来由也。至于又有将太极拳追溯至老子、关尹子的,权当一硒可也。民初有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先生的太极功夫轰动京师,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还从其学艺,宋自称是明初宋远桥十七世孙,家传太极功,且手出宋远桥绪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书中记述了宋氏太极功的源流,以及俞氏先天拳和三丰十三式都是太极功的别名。宋书未必就是宋远桥亲撰,但其中史料亦未必都是妄言,我们应合理继承批判。“太极功”一词源出何时,在明末陈李三兄弟以前以前有否出现,抑或太极功是无极功的误传?要么宋书是后人托名宋远桥所作?大可存疑。宋书中提到三支脉的太极功:一、唐代于欢子许宣平所传宋氏太极功名曰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长拳,所谓滔滔无间也。二、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明代时俞莲舟在武当山遇麸子李,再授以功夫。三、明初张三丰授张松溪、张翠山太极功,拳名十三式,也别名长拳。代许宣平传三世七,李道子传先天拳,向来有人力辩其伪,顾留馨指出三世七的拳论文字非唐代风格,“疑为宋书铭自撰”,托名许宣平是“自神其术”,徐震亦认为“宋书铭伪造历史”。张松溪为内家高手,其师为孙十三老而非张三丰,可见宋书中所述不可尽信也,若为当事者不至于犯此错误,其中史料还是要甄别选用。故此,若认为太极功是无极功误传,从最新面世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资料来看,唐代有传无极功也皆合情理之中。据宋书可知,武当张三丰也传练太极功(无极功),名之十三式(势),从拳谱来看和千载寺十三势如出一辙,可知武当道门也有李道子无极养生功的传播。另还有宋代程王必所披露的“小九天”和宋代胡镜子所传授的“后天法”,也都与今之太极拳相仿,可以肯定应是无极养生功的范畴或其衍化。张三丰备受明朝历代皇帝推崇,声名盛极,因此后世皆托言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始创者,中国自古托名之事甚夥,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还应慎言为好。

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创始了太极拳,对此陈沟陈氏和唐村李氏都予以肯定并传承下来,我们所能见到的陈式太极拳便是。但十三势拳、通臂拳同样没有被遗忘,也在两地被继承下来,所以拳术愈往后愈见丰富多样,而三人所提出的“太极拳”的概念却被人广泛接受,以至于原先的十三势也被统一作了太极拳,所以后世有了“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的概念。李氏八世李春茂曾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作《无极养生拳论》是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同年又作《十三势行功歌》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又作《十三势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可见李春茂平生所习即十三势,斯时尚无太极拳的传播。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又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精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李仲之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孙李鹤林(1716年-1808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对拳术理论又有补充,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至此已经完满构架完毕。从《无极拳论》到《太极拳论》,拳术的意向愈加明显,完成了由养生而技击的历程,这是养生功从道门流落俗世,向世俗化、功利化的转变。这个转变在后世的太极拳发展中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从陈清萍架到武式架,从武式架到孙式架,从赵堡架到忽雷架,从杨式架到吴式架,都表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以上拳论后经李鹤林弟子王宗岳之手流向社会,遂被世人所知,使太极拳成为一个有理论有功法的优秀拳种,毅然傲立于武林众拳之林,百五十年来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一个武术的神话。

李鹤林是一位继承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他对太极拳的理论完善和拳术传播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鹤林在唐村开设讲武堂,据《王堡枪谱》记载,汜水苌乃周、王堡六合枪传人王安民、王霖苍同时投其门下习艺。在博爱唐村调查,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因为在李鹤林故居的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武元杰第”的镏金大匾,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王宗岳敬赠”,此匾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王宗岳为老师祝寿挂匾。并且唐村村民还传说王宗岳是“山西老家”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的人,曾在唐村教书,并跟随李鹤林学习太极拳。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现今唐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曾亲眼见到过,前破四旧时,匾被砸烂烧掉。现42号院大门的门楣之上,挂匾的遗迹尚存(图3、图4)。唐村的这种传说,与唐豪、顾留馨等考证的王宗岳乾隆年间人的说法吻合,可见世传《阴符枪谱》正是王氏作品。另据唐豪从北京厂肆所得的王宗岳拳谱合订本,其中有春秋刀残谱,唐村人皆知春秋刀谱原刻在千载寺关圣殿春秋亭前的石碑上,李元善之子亦即李鹤林之父李如椿抄录下来,并辗转外传。据说此春秋碑1957年兴修水利时被垒在水打磨下,现李氏拳谱上还存有李如椿的抄本。此刀谱是王宗岳从学于唐村李氏的有力见证。因为王宗岳的《春秋刀谱》和陈家沟的刀谱相同,所以有人便认为是陈家沟学于王宗岳或王宗岳学于陈家沟,岂不知陈沟陈氏自始祖以来便与千载寺和唐村李氏有密切交往,得到此刀谱实不足为奇(图5)。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第十世李元臣,即李仲的次子,“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徵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从李元臣起李氏族人在舞阳开盐店并教拳。到了李鹤林辈也在舞阳开有盐店,李鹤林老后交儿子李永达经营,其孙子李嘉际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王宗岳抄本的《太极拳论》等拳谱就是由此地流传出去,舞阳知县武澄清得之,其弟武禹襄将之发扬,遂成为后世太极拳的经典。李嘉际,文武双修,文品武德高尚,温县著名的大清文武翰林闫翠峰就是出自他的门下。至今在李立炳先生手里还保存有阎翠峰交给李氏所保存的一块自己的签名印章。

陈家沟的陈氏理应同唐村的李氏一样,世代文武双修,从两家世代友好,世代通姻也可见一斑。那么,陈氏族中也同样流传着“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太极养生功”等拳功,并且陈氏族人也必定知道“太极养生功”始自于九世陈王廷,这也正是“太极拳,陈王廷造”之传说的来源吧。空穴易来风,事出必有因,岂会无端起风浪。其后的事,现代的太极拳史记载也可谓详矣,陈氏先世保守,传拳不广,至于清中后期,经杨禄禅发扬,将之带到北京,三代世誉“杨无敌”,将太极拳光大之。另有河北永年武禹襄,先学杨露禅,后学赵堡陈清萍,尽得其妙,又恰得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论》拳谱,细心揣摩,玩味其理,卓然又成一家,延之其嫡传李亦畲,复有发明,将太极拳理论又充实整理,为后世太极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乎,杨式衍发出吴式,武式衍发出孙式,太极拳界空前繁荣起来,这一切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而后世的李氏家族的拳学传承却日渐式微,虽然代有传承,却始终默默无闻,蜷居一隅。究其原因,和李氏家族讳言“闯贼”不无关系。直到今日,藏谱者王桂英老人尚踌躇不愿公布家谱,李氏家族的保密传统由此可见。

赵堡太极是太极拳的一只劲旅,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邢喜怀(约1595年?-1667年)。赵堡太极传人传说邢喜怀师承蒋发,而陈家沟同样也有蒋发其人的传说,可见,蒋发必非乌有先生。蒋发何许人也?赵堡资料说是赵堡镇小留村人,而陈家沟称为“河南蒋发”,“河南”何指?温县位于黄河北岸,那么所说的河南岸又指哪里?荥阳?巩义?登封?据陈家沟陈王廷的传说,曾收留李际遇败军之将蒋某为仆,则蒋发应为登封人。又据李紫剑先生资料,巩义竹林原有师氏、蒋氏,且为明末义军首领,明亡后不知所终,由此认为蒋发是竹林沟人。陈家沟以及竹林沟的传说有一点一致之处――都曾参与过明末的义军队伍,所以,首先肯定蒋发是明朝人,生活不会超出清朝康熙年(1662-1722)。陈家沟传说为“蒋把式”,则知其是职业拳师,陈家沟和赵堡都有传说蒋把式传拳,可见蒋发的盛名矣。古人云“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笔者以为任何传说都有真实的部分,蒋发传拳可成定论。陈长兴是乾隆年人,够不着受艺于蒋发,陈鑫说“蒋发传陈长兴”之说不确,陈鑫的书中失实之处甚多,这一条也应是其中之一。陈鑫在1928年曾写过一文告诫族人不可说陈氏拳法得自于蒋把式,从陈鑫的抹杀之处我们看到一则史料――陈家沟人承认蒋把式传拳,可以想见,蒋发还是蛮职业的武教师。赵堡太极传人把第一代邢喜怀说成明代人,清朝建国之时已经垂垂老矣,又不太可能随蒋发学艺,也许邢某的生卒有待进一步落实。之前人们把蒋发之师认作王宗岳,现博爱唐村资料表明王宗岳是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的学生,是乾隆间人,所以此说无非托名,不能成立。那么蒋发从哪里得到的太极拳?――从陈家沟。陈王廷与蒋发的合画像可以说明蒋发的师承,“陈王廷创拳”从博爱李氏家谱上得到了证实,之前人们对此画像的怀疑也都可以释怀矣。蒋发参加过明末义军,应该早就善拳术,年龄上应和陈王廷象若,再得太极拳之传,好比如虎添翼,所以以拳术见长,并以教拳为业,由是,蒋发把太极拳带到了不远处的赵堡镇。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王柏青,赵堡太极拳的谱系清清楚楚,有据可查。近年来,赵堡太极拳的秘谱《太极秘术》(全文刊发于《精武》2000.5)的公布使许多人大跌眼镜,真伪之争风云再起。《太极秘谱》为赵堡太极第三代传人王柏青所辑,王氏《太极秘术序》作于“雍正六年”,先前认为的“太极拳”一词始源于咸丰年间杨禄禅在北京授拳时期,此谱表明至少雍正年已经有了“太极拳”之名。谱中载《太极拳诀》即社会上已公开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论》一直被认为是武禹襄的作品,理应是咸丰年(1852年)以后才出现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雍正年的拳谱上呢?根据博爱的《李氏拳谱》可知,《十三势论》的真实作者是李氏八世李春茂,作于“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此文在李家有承传,李陈两家是世交,在陈家沟同样也有流传,蒋发再把它传给赵堡也顺理成章。

陈家沟所流传的拳术原有多种,在唐村李氏中流传的十三势、无极功、通臂(背)拳以及千载八势、心意拳等在陈家沟应该同样存在,陈氏十二世陈长兴传授杨禄禅的就是十三势拳之事就可见一斑,陈家沟传有108式通背拳谱又见一斑。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他所传的自然是太极拳,但不否定他还传授其他的拳,故蒋发的拳也应该以太极拳为主,蒋发所传授的拳也必以太极拳为主。再看看赵堡太极拳,起手“金刚三大对”、“懒插衣”,典型的陈式太极拳的架子(“金刚捣椎”、“懒扎衣”),明显和陈长兴的十三势拳(亦即杨氏太极拳)不同,虽然赵堡太极和陈式太极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确有最大的相似性,赵堡太极脱胎于陈氏太极的痕迹宛然。二者技术上的对比结果,和上文推想的完全一样,蒋发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原因。从博爱唐村留下的拳谱来看,太极拳理论框架的形成在明末万历至清乾隆年间,比近代太极研究家想象的要早一百多年,但为什么陈家沟除了一首《打手歌》(“ 履挤按须认真”)外什么也没有?唐村所流传的拳论,在陈家沟也应有流传,陈家沟可是真正的太极拳祖庭啊,没有岂不可怪也哉?但《太极秘术》的存在,使得解开了这个疑惑,原来唐村所有的早期拳论陈家沟同样也有啊,否则赵堡怎么会有《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呢。同时,赵堡太极手中拥有李春茂作拳论《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的事实,反过来又证实了赵堡太极拳来源于陈家沟的史实。在真实面前,一切问题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李氏家谱》的公诸于众所带来的太极拳史的空前明朗,使人关注拳史数十年来的郁闷一扫而空,此李氏家谱的编纂可谓功德无量。历史浚清,还其本来真面目,太极拳历代先贤泉下有知,也终于可以含笑了。

附1:十三势拳谱

(起势)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揽雀尾 肘底看捶 倒撵猴 斜飞式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撇身锤 却步搬揽锤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蹬脚 进步栽锤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脚 双风贯耳 披身踢脚 转身蹬脚 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 单鞭 云手 下势 金鸡独立 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搂膝指裆捶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脚摆莲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双抱捶) 合太极。(唐村拳谱抄本)(图6)

附2:太极拳谱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搂膝拗步 9、初收 10、前螳拗步 11、楼膝拗步12、再收 13、前螳拗步14、掩手弘锤 15、金刚捣碓16、披身捶 17、背折靠 18、青龙出水 19、双推手 20、三换掌 21、肘底捶 22、倒卷宏 23、退步压肘 24、中盘 25、白鹤亮翅 26、搂膝拗步 27、闪通臂 28、掩手弘捶 29、大六封四闭 30、单鞭 31、云手 32、高探马 33、右擦脚 34、左擦脚 35、左蹬一跟 36、前螳拗步 37、神仙一把抓 38、翻身二起脚 39、兽头势 40、旋风脚 41、右蹬一跟 42、掩手弘捶 43、小擒打 44、抱头推山 45、三换掌 46、六封四闭 47、单鞭 48、前招 49、后招50、左右野马分鬃 51、大六封四闭 52 、单鞭 53、双震脚 54、玉女穿梭 55、懒扎衣 56、六封四闭 57、单鞭 58、云手 59、摆莲跌叉 60、左右金鸡独立 61、倒卷弘 62、退步压肘 63、中盘 64、白鹤亮翅 65、搂膝拗步 66、闪通臂 67、掩手弘捶 68、大六封四闭 69、单鞭 70、云手 71、高探马 72、十字摆莲 73、指挡捶 74、白猿献果 75、小六封四闭 76、单鞭 77、雀地龙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脚 81、当头炮 82、金刚捣碓 83、收势。(陈式太极拳一路 陈发科演练)

附3:拳经三十二势拳谱

1、懒扎衣 2、金鸡独立 3、探马势 4、拗单鞭 5、下插势 6、埋伏势 7、抛架子 8、拈肘势 9、七星拳 10、倒骑龙 11、悬脚势 12、丘刘势 13、一霎步 14、擒拿势 15、中四平 16、伏虎势 17、高四平 18、倒插势 19、井栏势 20、鬼蹴脚 21、指裆势 22、兽头势 23、神拳势 24、一条鞭 25、雀地龙 26、朝阳手 27、雁翅势 28、骑虎势 29、拗鸾肘 30、当头炮 31、顺鸾肘 32、旗鼓势。(《纪效新书》)

附4:太极一百单八势长拳谱 (太极拳总歌)

懒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脚云步单鞭。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留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马势挪移发脚。拗步势手足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近。抛架子短当休延。孤(括)身炮下带着翻花舞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横)拳。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高四平乃封脚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攒心。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窝低炮(卧地炮)再打个井拦(栏)直入。庇(撇)身拳吊打指裆势。剪臁踢膝。金鸡独立。朝阳起(旗)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吓(hè)一声小禽休走。拿阴(鹰)捉兔硬开弓。下插势闪惊巧取。倒插势谁人敢攻。朝阳手遍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耍耍步(一霎步)往里就磋。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雁翅势穿庄一腿。劈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鹞子解(挟)胸。白鹅亮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戏珠。赛过神枪。丘刘势左搬右掌(撑)。鬼蹴脚补扫前后。转上红拳。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扇)右山(扇)。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头)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献爪。饿马提铃。六封四闭。金刚捣碓。下四手(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魁(馗)佩剑。佛顶珠。反堂庄。望门簪(望眉攒)。掩手横拳。下压手(下插势)。上一步封闭捉拿。往后一收推仙(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身红拳右跨马。左转身红拳左跨马。右搭袖。左搭袖。回头掳(搂)膝拗步。打一掌转身三请客。掩手横拳双架梁。转身横拳丹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铁翻杆。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苍龙摆尾。双拍手神仙摘乳。仙人捧盘。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玉女捧金盘。丢手。收手。刷掌。搬手。推手。直符送书。回头闪通背打一个窝里炮掩手红捶。回头插脚。五子转换。鬓边斜插两枝花。收回去双龙探马。窝里一炮谁敢挡。上一步邀手不差。搂膝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夸。招上顾下最无佳。偷腿一脚跳杀。急三捶打如风快。急回头智远看瓜。往前收狮子抱球。展手一脚踢杀。回头二换也不差。直攒两拳转回身。护膝势当场安定。收回看肘并看花。谁敢挡我大捉立下。上一步蛟龙出水。后一打反上情庄。急三捶往前打。开弓射虎谁不怕。收回来马前斩草。上一挑又带红沙。刺面安定满天星。谁敢与吾比并(同拼)。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本,李昌校,依据心意拳和拳经三十二势)

(责编:高生)

上一篇:自然门技击精粹(下) 下一篇:太极梅花螳螂拳之拦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