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翁失马》浅探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2-09-11 10:17:32

从《塞翁失马》浅探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具体体现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 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长期任务。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人主张把德育与智育分开,主张语文就是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政治课的事。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事实上,思想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只有“德”与“智”的关系处理得当了,才能收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塞翁失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多年来一直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的必选课文。本文以《塞翁失马》为例,谈一谈在此文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原意又能全面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做到“德”与“智”的结合。笔者在此试谈自己的看法:

这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中,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马走失了,不一定是祸事,因为不久它领回了另一匹骏马;马找到了,也不一定是福音,因为儿子的腿却因此摔断;腿摔断了,也不再是坏事,因为战争中父子俩留得性命,得以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做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原意,并体会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至少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塞翁失马》一文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之一。在讲解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对本课所阐述的思想的来源作一些简介,并阐述老子的思想及其成就乃至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增强学生对祖国两千多年前的灿烂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让学生理解本课原意并在体会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后,进一步阐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怎样才会使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呢?在本课中,怎样才能改变“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局面呢?教师需让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才不会有“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局面出现。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先有了强大的“国”才会有幸福的“家”,从而培养学生为国奉献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只要教学的老师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爱国主义教育就随时可以做到。

上一篇:多给学生一点赏识 下一篇:让出一方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