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宏观调控是紧是松的争论框架

时间:2022-09-11 09:52:08

跳出宏观调控是紧是松的争论框架

由于全球与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不确定性,东部沿海一些制造企业陷入困境,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未形成,对经济下行的风险超过了对通胀的忧虑,要求放松调控的呼声越来越响。

但是,调控不是松紧带,想紧就紧,想松就松,关键是,通过调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推进市场配置的有效性,使我国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调控手段依然患有严重的行政依赖症。如我国的信贷紧缩政策,从信贷总量调控,到实现按季按月检查,甚至对于具体行业都有详尽建议。如此调控之下,银行既丧失风险控制的自觉性,也丧失了优化配置资源的动力,所有的资源都向大项目、大公司集聚,一轮调控之后,行政对于经济的主导力量就强化一次。

我国上半年投资额上升,政府支出增加,民营企业却普遍嗷嗷待哺。由于我国的直接、间接融资市场均受到严格管束,为了解决生存危机,民营企业只能走向民间高利贷融资之路。而在公开的融资渠道与民间融资渠道之间,存在巨大的利息落差,一些国有企业可以高价收购商业地产,而民营企业却由于公开融资渠道被堵死,不得不支付高利率,同时向承担法律与信贷风险的债权人另外支付一笔风险溢价。

如此行政调控的结果就是,市场经济运行成本急剧高涨,而政府的资源为了降低风险,源源不断地流向大企业,大企业背后的政府隐性担保成为银行考虑的首要因素,企业的经营效率反而可有可无。

调控的行政色彩并不局限于银行的信贷与利率政策。以信贷为例,只是说明市场资金需求与我国金融业滞后之间存在内在的巨大冲突,造成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重要的不是调控政策是紧是松,而是调控之后经济向何处去。如果调控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可以促进优质、高效的企业并购低效企业,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优质、高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调控紧一些何妨。如果调控使大企业独得资源,使优质企业失去资金血液,那么,这样的调控即便很松,仍然对经济有负面影响。

我们有必要跳出宏观调控是紧是松的争论框架,而着眼于出台有效的政策使我国的优质企业可以脱颖而出,如允许大规模建立民间信贷机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使专业人士挑选真正优质的企业,发展独立的中介机构,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走上正确激励的轨道。否则,调控的结果可能只是暂时降低经济热度,而对于改变经济结构、鼓励市场内生动力等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利好因素没有什么帮助。(摘自2008年7月29日《南方都市报》)

上一篇:与其松货币不如松物价管制 下一篇:新外汇管理条例实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