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要让年轻人买票

时间:2022-09-11 09:16:36

主旋律电影要让年轻人买票

不能让中国的年轻人只接受美国大片里的虚幻超级英雄,他们应该被中国银幕上的中国英雄打动

近2亿元投资,拍出“美国商业大片般”的视觉效果――这是博纳影业集团(以下简称“博纳”)在竞标《湄公河行动》时给出的方案。

按照以往的惯例,主旋律题材的电影一般都是由中影集团来操刀。其实,这次中影并未落下,也提交了包括5000万元投资和传统主旋律风格的剧本大纲的拍摄计划,并且初步选定了编剧、导演,甚至推进到了演员选拔阶段。

然而,最终是博纳拿到了改编权。“美国商业大片手法”制作的《湄公河行动》搅动了电影市场,带来了超10亿元的票房。

这已不是博纳总裁于冬第一次担任主旋律电影的出品人了,此前两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分别是《十月围城》和《智取威虎山》。接下来,博纳还要沿着“主旋律”的道路继续前行――新片《战神戚继光》《建军大业》已在拍摄、制作过程中。

不过,于冬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强调,除了震撼的视听感受,今天制作一部中国电影“要重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而且,他觉得不能让中国的年轻人只接受美国大片里的虚幻超级英雄,他们应该被中国银幕上的中国英雄打动。 《湄公河行动》剧照

爱国也有商业号召力

《t望东方周刊》:《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这几部主旋律电影都是博纳影业出品的。主旋律电影一直被认为游离于商业电影之外,你为何“情有独钟”?

于冬:博纳一直把拍摄主流电影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英雄的故事,像《孤胆英雄》《林海雪原》当时还是黑白片子,我曾反复地看。我觉得那个年代能够打动我们那批孩子的价值观应该得到传承。

现在的年轻人是看美国大片长大的,如何将主流价值观表达出来,感动现在的年轻人,这是我们想去做的,也非常考验实力。

《t望东方周刊》:竞标《湄公河行动》时,博纳为什么提出了美国商业大片的拍法?

于冬:因为这批年轻观众是看美国电影长大的,如果你在制作水准上不能接近《碟中谍》《007》的水平,他就会说这个假、不好看。当时《速度与激情》正在上映,单日票房达到3.6亿元,这样的制作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我当时就决定要把中国警匪动作片的边际打开,在1.5亿元投资基础上又追加了5000万元,就是要把制作极致化。

不是说一提主旋律就像说教似的,我要做成具有高可看性、观赏性,同时能够与今天的年轻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次《湄公河行动》也确实做到了,可以说燃起了观众的一种爱国热情。口碑上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不受欢迎的“主旋律”影片――质量好片――展现大国风范的好片――必须要尊重的好片。

《t望东方周刊》:爱国情绪在《湄公河行动》的观众群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好像以前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影片的家国情怀竟然能有这么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于冬:这个电影有很多细节在展示大国崛起,国家有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国民安全。动用国家力量去营救个体生命――这种命题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

就像张涵予写的,“好莱坞大片全都是主旋律,作为中国观众,咱能接受美国主旋律,为什么不能接受中国式主旋律?你说‘歌功颂德’没意思,但是有些人,你不歌颂,这世界上就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没人知道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民安全作出了怎样的牺牲。”

找准选题,融入现代语境

《t望东方周刊》:是否每个主旋律电影都有拍成商业大片的可能性?

于冬:选题很重要,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题材都能够与商业元素结合得很好。首先,要有重大事件、传奇人物或者英雄梦想,如果能把这几个元素融合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故事性。

《t望东方周刊》:但是博纳接下来要推出的《战神戚继光》,相比《湄公河行动》而言似乎缺乏“当下性”。从近几年来看,历史题材在市场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你是怎么判断这个选题的?

于冬:我觉得市场都是做出来的,2014年同类题材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曾在韩国一票难求。同样,戚继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把制作水准提高了,拍出新的角度,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一样会喜欢。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截取哪一段很重要。我就想年轻人喜欢看什么,一个年轻的有战斗力的将领是如何冉冉升起的,在过去明军见到倭寇就跑的凶险之地,他的战法是什么。这就拉近了人物与今天的距离。

《t望东方周刊》:除了选题好,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于冬:要融入现代电影的语境。强调现代电影,是说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电影的表达方式,允许人物存在“缺点”。《湄公河行动》里的两个警察,一个是出了名的倔驴,经常不守规矩;另一个是有个人的复仇心理。过去我们这样拍警察片是不被允许的。

此外,要用商业化的表达。比如用3D特效把视听效果做到极致。《智取威虎山》里“打虎上山”那18分钟的戏,制作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去研究真实的老虎的动作,然后再进行电脑合成,效果逼真。

美国大片能够做到的,以中国电影行业现在的技术手段一样可以做到。其实不是把它看成一个主旋律的片子,只是当作商业娱乐片也会很好看。

《t望东方周刊》:那你觉得现在拍主旋律电影必须用明星吗?

于冬:我认为明星是商业电影的一个基本元素,不能回避明星的号召力,但是用明星来演,一定要让他成为符合人物性格的演员,而不是用他与他的粉丝互动来推广电影。

我们正在拍的《建军大业》,用了一批“小鲜肉”年轻演员,全部按照人物性格要求,所有演员先要军训,跑步、练习匍匐前进。如果不行,只能离开。事实上,我们用专业要求这些演员时,他们反而对你充满尊重,更有去演的热情。

担心内容“跑偏”吗

《t望东方周刊》:《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等主旋律电影,大多采取香港导演+内地监制的模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于冬:范围内,像林超贤这样拍了多部警匪动作片,部部好看的并不多。我希望能够发挥每一个导演的特长。他可以发挥香港警匪片动作片的优势,并加入好莱坞特工片元素和家国情怀,将这三个元素较好地融合到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再如《智取威虎山》,虽然导演徐克是香港人,但他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却要比我深得多。他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求学时就看过戏剧版《智取威虎山》,一直记忆犹新,所以我觉得他能拍好。如果用内地的导演来拍,可能或多或少会带有当年老电影样板戏的影子,但徐克会跳出这个框框,他能用武侠片的角度来解读。而且他拍出的画面唯美,又懂3D技术,这都是他的强项。

《建军大业》,我找另一位香港导演刘伟强来拍,是因为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戏涉及上海黑帮。刘伟强很多黑帮类型片都是成功的,尤其是《无间道》。香港的导演大多职业化程度比较高,而内地的导演很多更注重个人表达。

《t望东方周刊》:是否可以理解为,内地依然缺乏类型化程度比较高的导演?

于冬:的确有这个原因。很多内地导演自己手里有很多剧本,如果他很喜欢一个题材可能会运作几年。而香港的导演很职业,出品方下一年要上映,他当年就可以开机。他们在工业化体系里,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制度,内地很多导演却是想好了才拍,什么时候上映不知道。

《t望东方周刊》:用香港导演拍内地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会担心内容“跑偏”吗?

于冬:拍《智取威虎山》的时候,我也担心香港主创对经典解读得不够准确,因此找来内地监制“保驾护航”。

其实,导演在拍的时候也有顾虑,“为什么找我来拍,我可不是要按这样的方式来拍的。”

我希望方向性把握好,尽量做到符合真实,尽量贴近原著《林海雪原》。比如里面有大量的东北话、黑话,徐克请了很多东北人来配音。

重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t望东方周刊》:拍了多部主旋律电影,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于冬: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今天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中国电影。一定要找到与今天的年轻人有共鸣的人物和情感,做到这一点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来看,年轻人不买票,光靠中老年观众,票房根本上不了排行榜,这次《湄公河行动》的票房逆袭就是因为年轻人看到了中国警察的另一面。好莱坞电影里是虚幻的英雄,而我们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警察的硬汉形象赢得了观众的认同。

上一篇:主旋律电影:破茧的逻辑 下一篇:对初中科学作业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