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工作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时间:2022-09-11 09:14:23

试论基于工作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摘要】本文通过对招聘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调研与分析,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探讨了基于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工程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能力导向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01-02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原因

据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通常为工程咨询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管理部门、建筑公司等单位,主要从事技术、经营、经济、管理等工作。根据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笔者发现部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事施工企业一线施工工作的素质较差,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即使简单地按图施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适用期过长,“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第二,部分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底子薄弱,对简单的CAD操作不甚了解,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培训,且缺乏对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知识的深层次了解。

第三,部分从事项目管理的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差,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审查、施工图预算等工作,有些人根本无从下手,没有形成对事情的组织、控制、协调的应有能力。

第四,从事招投标工作的人员对招投标最起码的程序不清楚,缺乏对标书的审查以及信函归档的基本常识。

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改革。

1.创建“4+1+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4”学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前4学期按照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及课程实践技能。

第二,“1”学期的生产性实践能力培养。围绕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安排生产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并达到生产要求;通过生产性实践项目的训练后,学生选择参加一种以上中级或高级工种考核,取得证书。

第三,“1”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使其能在生产单位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的指导下,通过真实的生产项目,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4+1+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中学到真实的本领,并能在毕业时取得双(多)证书,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建以能力为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课程

根据专业岗位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课程两大类。专业能力课程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为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四大模块。按每一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工作项目与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教学进程。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开展工程结构、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设备概论、电力工程定额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以及建筑结构实训、工程力学认识实习、土建综合实训及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相应实践课程;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模块课程设置,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安装与市政工程估价、建筑结构辅助设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及制图与识图实训、线路测量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及计算机制图实训等相应实践课程;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模块开展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城市规划及建筑招投标实训;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管理统计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及经济统计实训。

3.创建“双体系”的课程教学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长期招聘企业共同进行职业分析,根据人才培养和生产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遵循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双体系”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 结束语

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有利于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转变;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主要特征,使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提供便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有机联系;有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剑锋、王琴.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谭敬胜.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1)

[3]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4)

[4]方德斌、张明等.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蒋云霞.浅谈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高教论坛,2009(5)

上一篇:GPS车辆运营管理系统应用功能分析 下一篇:日语专业四级听力试题中关键信息点类型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