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给予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借鉴

时间:2022-09-11 07:28:3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给予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借鉴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分析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所带来的经验借鉴。指出,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化零为整,上下结合;重视文化教育对于改变农村生活现状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 梁漱溟;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经验借鉴

一、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危机在变乱时代的大潮中日益加剧,乡村建设运动也由此展开,以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面对灾乱频发的社会现实和乡村困境,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均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设想并为之进行了或长或久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统计发现,到1934年,中国各地从事建设活动的公私团体共有691个。而1925-1934年间,全国各地兴办的乡村建设、农村改造、民众教育和自治试验共63处。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历时七年。尽管时间不长,但其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活动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影响深远。

首先,与其他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者所不同的是,在梁漱溟看来当时中国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是一种文化失调,而国内的经济萧条,政治紊乱,社会动荡,民智不开,都是因为文化失调而引起的并发症。乡村建设正是为了挽救中国当时的现状,阻止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和破坏,通过从乡村建设入手开启民智,发展经济,改良社会,以此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改良主义救国救民的一种体现。

“今日的问题正为数十年来都在‘乡村破坏’一大方向之下;此问题之解决唯有扭转这方向而从事于‘乡村建设’;――挽回民族生命的危机,要在于此,只有乡村安定,乃可以安辑流亡;只有乡村产业兴起,可以广收过剩的劳力;只有农场增加,可以增进国富;只有乡村自治当真树立,中国政治才算有基础;只有乡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总之,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都是如此。”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新文化,挽救中华民族,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主要动力,“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力量。”

乡村建设运动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七年,最终因为政权的变更而被叫停,在梁漱溟本人看来乡村建设运动的被迫中止或者说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无论是改良也好改造也好,必须依靠上层政府的统治权力和自身的社会关系,在广东时,主要依附的是当时掌管广东军政大权的李济深,后来到了河南参与河南的“村治”工作也是因为与当时河南村治学院的院长彭禹廷和副院长梁仲华志同道合,后来到山东邹平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也是因为当时的梁仲华与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的朋友关系才成立的。可以说梁漱溟一路所坚持的乡村建设实践道路一直都是依附着所在地的地方政权而进行的,而这对于一般乡村建设运动而言并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因此始终没有得到省级以上政府的承认,也就自然无法在全国普及开来,只能依托地方政府进行区域性的小规模实验,“本来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实际上不是人民请我们到邹平,而是当时政府划邹平给我们实验。”以至于最后日军南侵,韩复渠撤退到平汉路西边,日军占领山东大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也就结束了。而所谓的“乡村不动”是说梁漱溟他们所做的事情与老传统不同,但是农民都不了解,例如派工作人员下乡劝说妇女放足,妇女们就拒绝接受劝告,认为缠足是自己的事情,再比如男孩早婚、、贩卖等现象,这些农村的弊风陋俗都是应该进行改正的,但是农民接受起来很勉强,不受欢迎,致使乡建运动的推行很被动。

梁漱溟在邹平实验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会有成败两种结果,乡村建设运动的成败不应简单取决于这次试验的阶段性成果,而是应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乡建运动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分析其是否对于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否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是否在其试验范围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改良,在邹平实验县的改革实验中,梁漱溟从政治、教育、农业、经济、医疗卫生和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验,而且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实质性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将行政机关化改为教育机关化,达到了政教合一,重新整合,裁局设科,将原来的243人精减为160人,减少了开支,明确了责任,提高了办公效率。

在教育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展开全面教育,例如创办幼稚园开启幼儿教育,创办共学处,为贫困儿童受教育提供条件,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成立特别班,对乡间莠民进行特别教育。在农业方面,引进科学技术,改良农业,包括棉粮作物,畜牧,桑蚕,水利以及农产品等。在经济方面,大力兴办合作事业,化零为整,例如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蚕业合作社、邹平信用合作社等,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得到山东省政府和齐鲁大学医学院的支持,开办医院,并作为齐鲁大学的公共卫生实验区,为医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为邹平县带来了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并在全县建立卫生行政系统,县设卫生院,乡设卫生所,村设卫生室。在文化方面,改良旧风俗,取缔了婚姻陋习,例如男孩早婚,女大于男等。禁止女子缠足,禁止吸毒、,反对奢侈浪费等。

目前全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其主要实现途径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简政府机构,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的负担过重,乡政府机构庞大,人员繁多则是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调整分配,通过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比重来达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对国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科技和制度创新,通过农业科技研究,引进良种,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利用现代化科技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和信息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以此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优秀的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同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布局调整,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优秀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城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保障农民社会权利,尊重农民的选择权,改变或放宽户籍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和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推动和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教育,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对接,共享优秀的文化资源。

根据周江艳、白永秀(2014)对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地域差异中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在基础指标中,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文化消费和城乡就业等指标是作为城乡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构成指标。由此可见梁漱溟当时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思想和措施与现今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所关注的重点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前,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如今国家正在全力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许多相同之处。既然存在共同点,就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所带来的经验借鉴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

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为了验证自己的乡村建设理论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行为,现如今在中国,像梁漱溟这样本着自己的思想而行动,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学者越来越少,正如费孝通评价的那样:“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墨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梁漱溟为所有的学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即不仅要能够实事求是的搞学术理论研究还要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的将自己的学术理论与现实中实践活动,光纸上谈兵,或者脱离实际生活仅凭自己臆想或借来的数据来搞科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亲力亲为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这样出来的研究成果才是有意义。现如今许多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会针对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出于纯粹的学术和理论方面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脱离了实际,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注重伦理情谊的国家中有时会表现的不近人情或显失正义,因此遭到了来自各个群体的社会舆论的批判。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学界应该充分利用原始和真实数据做理论,像梁漱溟一样积极踊跃的带着自己的科研理论投入参与到为国为民的建设活动和科研项目中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来造福百姓,建设国家,奉献社会,完善自己的理论。

2、化零为整,上下结合

相比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以适应性和准确性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由基层开展进行的,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农民自身获得新知识,接受教育和先进生产技术,使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而根据梁漱溟的理论,这种模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组织团体和科学知识,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各种合作社的建立帮助农民更加方便有效的开展农业生产和销售活动,通过这种合作社,使得资金、科学技术、信息等现代化因素有了对等的组织接口,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改善了乡村的教育和治安问题,扩大了农产品销售途径,使农民直接从中获利,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重视科学知识不仅对农业发展起到帮助,更多的是对于开启民智,禁止弊风陋俗起到了帮助作用,使乡村居民的生活更趋于理性和文明。而乡村建设运动最后被迫中止让我们得到启示,无论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还是像梁漱溟一样自下而上带着自己的研究理论亲自深入基层开展工作,都是存在弊端的,唯有上下结合,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效率,切实有效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疾苦,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为民务实,知道困难出在哪,如何应对,尝试与农民群众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待遇,加强和拓宽农民和政府的交流渠道,同时完善政府的廉政建设,清廉为主。这也正是中共中央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更是国家的生命线。

3、重视文化教育对于改变农村生活现状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不难发现,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除了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存在硬环境的差距外,更多的是来自内部环境,即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一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当地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实力的提升并不能准确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现如今,许多地方为了加速推行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给村民盖楼房,每户都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住房待遇,有的一家能分到七八套房子,各种先进的硬件配套设施甚至比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还齐备,但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能改变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难道说让所有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待遇就能说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了么?物质方面的进步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甚至是消费理念,正如同梁漱溟所说的那样,乡村建设就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现如今社会上正存在着一种矛盾,即乡村居民羡慕城市的喧嚣生活和先进的意识形态,努力想进城发展融入其中,而不愿意留在自己生活的乡村,城市居民则竭力在避免或是减缓这种趋势,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如今许多新生词可以直接清晰的反映出这种矛盾,例如“学区房”、“城中村”、“孤老村”等,之所以现如今学区房的价格一路飙升,位于北京西城区一套11平米的学区房售价达530万,学区房的价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于最优秀文化资源的渴望,而为什么在乡村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知识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还是城乡居民对于文化教育的态度问题,这就是梁漱溟当年想竭力去改革乡村的一个目的。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不仅指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宗教、政治、法律,乃至语言、吃穿、家庭生活等统统包括在内,即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因此唯有通过教育的方式,从教育入手使乡村居民自觉的去改变或者是接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或者说一整套与乡村居民密切相关的赖以生存的文化,通过城镇文化的移植和诱发,来唤起乡村居民自身的一种对新文化和组织形式的渴望和追求,以每一个乡村居民为单位来改变乡村文化环境。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乡村居民的收入有了质的飞越,信息传递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乡村居民可以和城镇居民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相同的信息,相信在乡村居民经济基础稳固发展和国家政策日趋完善的当下,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培养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观念,以此来加速推行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成学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旗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

[2] Harry J.Lamley.Laing Shu-ming,:Raral Reconstrnuction,and Rural Work Discnssion Society,1933-1935,Chung Chi Jonrnal Col.8,No.2.may 1969,P.60.Notel3.53.

[3] 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107.

[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卷五:225.

[5] 周江燕,白永秀.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2014(2).

[6] 成学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旗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70.

上一篇:论《福乐智慧》中的个人修养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践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