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同情

时间:2022-09-11 06:42:30

亲情,友情,爱情是被关注最多的三种情感的代名词,基本上所有感情都与它们脱不了关系,实验心理学爱好者也总是设下一道又一道关卡想要研究清楚这三者在人们心里的价值和地位。那么,同情呢?“同情”在人的感情世界里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是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么伟大,那么可歌可泣呢?我经常在一些网站、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测试你是不是富有同情心”之类的心理测验题。那些性格分析中常常提到“你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爱心的人”,而测试者一看到这种答案,往往会暗自窃喜。这真是可笑至极,富有同情心与博爱之间能画上等号吗?在我看来,不会。

同情是同情者站在高处,向低处的被同情者传送的看似温柔的目光,是同情者居高临下地向被同情者送去的所谓同伤的共鸣。同情者和被同情者之间在茫茫情海中系着一条纽带,这条纽带就被人们称之为同情。所以,同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一种多余的悲哀。因为这条纽带不是你情我愿的,而是一条单向箭头,由同情出发,终止于被同情者。

从给予同情的角度来看,同情是悲哀的,因而同情又是多余的。苦痛和灾难对于那些养尊处优、衣食无忧的人来说,遥之又远。即使是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的人,一旦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老弱病残的悲剧,便免不了要动恻隐之心。这个过程十分短暂,因为它只是一种早已发生过的情感波动再次降临脑海罢了。他们一见到悲剧,就马上拿自己的处境与之相比,恍然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多么承蒙上帝的关爱,于是在自己的处境得到肯定之后,对那个不如自己幸运的陌路人投之以无比的叹息,于是同情便这样诞生在了两个再陌生不过的陌生人之间了。请注意,一个遭遇同等苦难的人是没有余力会去“同情”他人的,他会不断地抱怨,不断地怨天尤人,不断地为自己恸哭,而不是给予另一个人以丝丝怜悯。建立在庆幸自己这一基础上而施与的同情,不有点多余吗?

从被给予同情者的角度来看,同情也是悲哀的,因而同情又是多余的。念小学的时候,同班有这么一位同学,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只留下做清洁工的奶奶挣钱养活他,学费自然是交不起的。我们学校就每学期举行一次募捐,帮他缴费。起先几次都看到他恭恭敬敬地站在募捐箱旁,后来就见不到他本人了。老师在一个破祠堂里找到了他,他说不愿意站在全校师生面前,看着他们给自己捐款。后来每个星期天,老师都轮番带着班里几个班干部去他家里,或是给他补课,或是看望他奶奶。而他总是不在家,他奶奶说:“刚才还在呢,这么快就没影了。”也许是碰壁碰得多了,老师也就慢慢少去,甚至不去了。由此看来,同情使被同情者的自尊蒙受了损害,这同情给得也真是有点多余了。

在社会中,我们总要成为同情别人的人和被别人同情的人,但有时候同情真的很多余。我认为维护被同情者的尊严,才是最大的同情。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柯桥校区)学生,指导教师:蒋平】

上一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问题探讨 下一篇:关于无风险收益率确定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