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好重点词,整合关键句

时间:2022-09-11 03:51:09

译好重点词,整合关键句

文言文翻译题为高考的必考题,它能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此题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文言文翻译题有哪些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呢?

一、纵览全句,把握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题跟其他题目一样,阅卷老师阅卷时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明白阅卷老师的评分细则,把握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5分)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5分)

【技法释义】(1)中的得分点即重点词 “兴”(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发动”之意)、“咨怨”(这是两个词,“咨”,咨嗟;“怨”,怨怒)、“游幸”(游赏之意),每译对一处给1分;关键句“车驾游幸”是省略句,考生在翻译时要将主语“皇上”写出来,可得1分;语句翻译流畅得1分。

全句翻译: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驾车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2)中的得分点即重点词“凶逆”(这是两个词,“凶”,凶恶;“逆”,叛逆)、“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每译对一处给1分;关键句“不能肃清凶逆”,考生翻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我”得1分,“何言”(即说什么呢)翻译正确得1分;语句翻译流畅得1分。

全句翻译:(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之人,以至于让王室走到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

【备考对策】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一般为10分,由两道小题组成,每小题为5分。命题者考查考生对全句的翻译,他们往往会从重点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或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这些方面入手,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考生在做这类题时要先纵览全句,把握出句中的得分点(一道5分的翻译题,重点词会赋2―3分,文言句式会赋1―2分),然后译好重点词,整合关键句。

二、对译替换,译好重点词

考生在纵览全句把握出得分点后应从小处入手,慧眼识别出命题人在一些重点字词上设置的障碍。所谓重点字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有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主要是重点实词。

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误译:这之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他们禁不住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大多无法安身。

【错因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命题者常常采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如果不够牢固,往往会用词语的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错误。如本句中“龃龉”是“龃”和“龉”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以今义“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互抵触”来翻译就会造成失误。其实“龃龉”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它们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应解释为“抵触排挤”。

正译:这之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他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例3(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误译: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帝王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死去。

【错因分析】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考生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因此,考生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句子的目的。

句中的“可帝中国”,“帝”,名词,这里受副词“可”的修饰,后面又带宾语“中国”,构成动宾关系,那么“帝”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称帝”,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死亡”是动宾关系,应译为“为这件事死去”。

正译: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备考对策】句子中的重点字词是考生翻译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得分点。考生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是要结合语法的特点、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推敲,因为文言文中的词,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考生在翻译时可采用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逐字逐句地翻译)或替换法(就是将文言文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活用词亦是),将这些重点词翻译到位。

三、瞻前顾后,整合关键句

高考常通过文言文有的句式来命制翻译题,考生在翻译时应注意看其属于何种句式,并译出其不同的句式特点。

例4(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误译: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的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错因分析】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常常是命题人设题的角度,句中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考生漏译句子中省略成分的原因在于考生没有通读整个句子,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误译的句子中漏译了主语,揣摩文意可知,省略的主语是傅。

正译:(傅)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的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例5(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误译:即使金人不向我索求,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名敌军的首领并当面斥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错因分析】例句中“不吾索”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因为动词“索”的宾语是代词“吾”,所以“吾”要前置,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翻译,即“不索求于我(这个人)”。如果考生在翻译时没有调整语序,就会使全句的意思表达不清,造成丢分。

正译:即使金人不索求于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名敌军的首领并当面斥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上一篇:梦想的翅膀是坚持 下一篇:《走进货币兑换的世界》微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