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1 03:50:3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结合“国际结算”课程特点,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创新教育理念、整合知识模块、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结算;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涛(1976-),女,四川大竹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重庆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教委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84-02

“国际结算”是高校国际经济及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但是“国际结算”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既包括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结算单据及贸易融资等诸多理论知识,也涉及诸多国际惯例及规则条款,不讲这些条款教学内容不完整,而讲起条款又非常的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对国际结算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在实务工作中却无从着手。因此,探索“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

“国际结算”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际结算实务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票据及单证的性质及作用,而且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国际惯例和规则条款规定解决实务问题。而国际结算方式、贸易融资等知识既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国际结算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因而体现出较强的实务性。第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会随着国际贸易方式及国际金融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国际结算适用的规则和惯例也处于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过程中,如UCP600与UCP500 相比进行了大量的修订,这就要求国际结算课程教学要紧跟结算产品及国际惯例的发展,体现出应有的时效性。[1]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结算”的课程特点是教学难度大,而目前高等学校国际结算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用人单位需要懂金融、懂贸易、熟悉国际惯例、外语水平高的应用型国际结算人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理论知识体系、轻实践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积累、轻方法研讨。许多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教师缺乏实务教学经验

国际结算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科研水平,也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在外贸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上课时也只能就书本谈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讲授的知识不能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2]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缺少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输过程,教师上课往往是一张嘴、一言堂,即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能体现,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发挥,更谈不上创新和能力培养。

4.办学模式封闭,缺乏校企合作

用人单位从高校吸收学生,高校应当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才能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但现实中高校与用人单位往往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和经常的交流机制,造成高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了解并不充分。以校企合作为主导的联合办学模式尚未形成,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3]“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三种素质: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第三,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4]

为此,“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立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培养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富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具备三种能力:首先,掌握国际结算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际结算的国际商法及国际惯例的知识储备能力;其次,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件并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在国际规则框架下灵活而不失严谨、开放而不失原则地从事相关工作;最后,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国际商业信誉,能遵纪守法、诚信守约,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结算”课程改革措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教学做如下改革:

1.创新教育理念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结算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思想,开放办学,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英语、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通过实务训练、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国际结算人才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需求。

2.整合知识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成四个模块,并分别突出教学重点:首先,结算工具模块应结合票据的特点适当补充票据法知识;其次,结算方式模块应在结算流程的基础上强调适用范围、国际惯例及风险防范;再次,结算单据模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单证的缮制及审核;最后,贸易融资模块部分应结合当前形势分析保函、国际保理、福费廷等融资方式的应用。

3.改进教学方法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应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锻炼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快速反映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前将资料分发给学生,课中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其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对其讨论意见给出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阐释。

(2)推行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是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专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对专题内容进行探究式、研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观点和见解,并做出研讨结论,再和其他小组同学分享。比如,对于UCP600新修订条款的解读,传统讲授形式非常枯燥且教学效果不好,可改为专题讨论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其自行解读并与UCP500进行比较,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小组专题研讨,可加深大家对条款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3)实施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模拟情景、设置场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仿真实务环境中亲身体验并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托收及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相关单据的缮制与审核均可采用情景模拟法,由教师设计模拟情景,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出口商所在地银行等不同角色,将讲解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对国际结算流程的理解与应用。

4.优化师资结构

国际结算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国际结算实务的经验,还要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为培养应用型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问题,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增强双语授课能力,以改善处理英文文件的实务能力,采用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定期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通过向金融机构、外贸企业等实务部门聘请兼职教师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务讲座,全面提升教师实务教学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国际结算课程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资源投入,建好实验教学平台。国际结算课程要求学校应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增设实验实训环节。在校内实验室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国际结算业务的相关实验,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帮助学生了解实务操作流程,并在动手过程中解决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加强校企联合,用好实践实训平台。推行开放式办学,本着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校企联合,搭建各类实践、实训和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学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将企业的实务现场变为教学场所;另一方面,企业也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企业。

(3)延伸课堂教学,完善科研训练平台。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调研、论文写作等训练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以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学科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围绕这一目标,“国际结算”课程应该从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结构、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锋,孟繁华.关于改进“国际结算”实验教学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6-117.

[2]潘天芹,孙钰.“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魏文静,崔满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学》教学模式创新[J].高教论坛,2008,(6):128-131.

[4]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

上一篇: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原子理论”发展史在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