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眠的心理误区

时间:2022-09-11 03:44:04

走出失眠的心理误区

您好!

我今年66岁,退休后基本上生活还算规律。比如,每天看看书、到公园散散步,等等。但近来睡眠一直不好,总感觉脑子里装满了很多的东西,片刻不得安宁,有时一晚上睡不了多长时间,令我十分苦恼。我想了不少办法,吃过一些药,但效果都不明显。前不久,一位老同学知道我的情况后,说这多半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失眠现象。请问心理因素会导致失眠吗?有何办法缓解这种失眠呢?

河北省廊坊市读者 戴新

现代社会压力比较大,很多人都有失眠的经历。临床观察发现,由生理、疾病、药物及饮食因素导致失眠的人数,远远少于由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人数。

那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失眠呢?经过心理学家归纳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种:

害怕失眠:许多失眠患者晚饭后,就开始担心自己睡不着,躺在床上想让自己赶快入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是“失眠期待性焦虑”。“怕失眠,想入睡”的本意是想睡觉,但这种想法却使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越兴奋,就更失眠。

做梦有害: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做梦,认为做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有人还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想法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而这种“警戒”心理,却往往会影响人们睡眠的质量。其实,科学已证明,睡眠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

自责心理:有些人在工作、生活失利后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大脑经常重演过失的事件,并后悔自己当初没有作出妥善的处理。白天事情多,大脑来不及显现自己的过失,一到夜晚,自责与懊悔则“徘徊”在脑海中,从而久久不能入睡。

期待心理:是指人们因期待某人或某事、担心睡过头误事而出现的早醒现象。比如:上夜班者晚餐后就睡觉,因害怕迟到而不敢睡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睡不踏实。也有些人在晋升、考试、分房等结果快要公布前,常常因处于期待的兴奋状态而难以入睡。

手足无措: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常常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焦急状态中。

以上是常见的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当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虽然都有失眠的症状,但不能简单用心理因素来解释了,因这是两码事。应对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者,最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培养睡眠――苏醒节律:白天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接受太阳光照,多与人们交往。午饭后午睡一会儿,可避免因失眠而瞌睡,这样有利于改善睡眠。培养按时入睡,定时起床的习惯。

放松精神适当躯体活动:晚饭食不过饱,不吃刺激性食物。听听音乐,活动躯体。临睡前温水沐浴,便于入睡。

谨慎服用各种安眠药物: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能擅自服用镇静药,因药物的兴奋作用、镇静作用,均可导致白日瞌睡而影响夜间入睡。

避免恋床:无睡意时不上床,晨醒后尽量避免久卧床上,特别不要躺在床上思考问题。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卧床”与“不眠”形成条件反射。

特约心理咨询师 冀侠

上一篇:公交车颠伤老人 无过错应否担责 下一篇:好发于夜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