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精准服务,经过我同意了吗

时间:2022-09-11 03:16:22

提供精准服务,经过我同意了吗

网站在用户基本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所谓的精准服务,采用技术方式倒逼网民放弃了隐私。

3月,发生了三则与个人隐私相关的新闻,这再次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享受精准服务之间的问题。

3月1日,Google于2月变更的“隐私权政策和服务条款”正式生效。政策文档开宗明义,直接表明“如果您与我们分享信息(例如,通过创建一个 Google账户),我们就能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显示相关程度更高的搜索结果和广告、帮助您与他人联系或者更轻松快捷地与他人分享内容等。”当然,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巨头,Google也不会不顾及用户感受,随之写道,“既然您使用了我们的服务,那么我们希望让您清楚地了解我们对信息的使用方式,以及您可采用什么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3月15日,国内互联网公司360正式宣布任命首席隐私官,并《360用户隐私保护白皮书2.0版》。在白皮书中,360公布了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旗下所有产品的隐私保护说明,并表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技术产品,有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软件可以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您的工作更高效,让您的生活更愉悦;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软件有可能走向反面,不仅不能为您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且会伤害到您的利益。软件在您电脑和各种移动终端中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导致您的个人隐私信息处于泄露的危险之中。”

还是在这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央视“3・15”晚会曝光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泄露网银用户隐私,中国电信监守自盗涉嫌泄露手机用户隐私信息,纵容垃圾短信。如果说前两项公告是正面告知我们,个人隐私在很多方面已经不是隐私了,那么央视的曝光则是从另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个人隐私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险之中。

随着网民对网络使用程度的深入,以及整个社会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数亿人在QQ、Facebook、微博等SNS上面分享信息的时候,大量个人隐私信息――照片、视频、卡号、密码、通讯地址、电子邮件,不仅存储在终端里,而且也分散在互联网上。一些网络公司依据网络上的个人行为记录和交流资讯等做详尽的用户分析,然后基于用户分析数据推送精准服务。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放弃隐私、得到服务是一项基本规律,你的隐私越少,得到服务和周边人的支持就越多。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收到你周边感兴趣的店铺、景点及“好友”的资料。你出了车祸或路上发病,透明的个人信息,就能救你的命。自己在异乡或家边遇故友、QQ好友、微博偶像的机会会增多。

从技术上看,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因为网络技术能够根据提交的真实信息对个人情况做出全面的、准确的判断,信息越真实,给予的个人智能化服务越周全。但是,站在个人角度,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同意你用我的个人隐私判断我的个人情况?所谓的提供精准服务经过我同意了吗?个人隐私保护与享受精准服务就一定是矛盾的吗?

虽然每一个网站都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勾选“同意”协议,但大多数人是不会细细研读那又长又艰涩的条文的,最后导致每一个个体的信息在注册、交流、搜索等行为中“被收集”,服务“被精准”。也就是网站在用户基本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所谓的精准服务,采用技术方式倒逼网民放弃了隐私。

记得去年3月我就在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首席隐私官》,呼吁国内互联网公司设立首席隐私官,来担当起保护个人隐私的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精准的、个性化的服务,作为互联网公司,如果充分尊重了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尊重用户利益,尽到了明确告知的义务,让用户自主选择是愿意保护个人隐私还是愿意要精准服务,就不会出现推送精准服务而反被认为侵犯隐私的尴尬了。

可喜的是360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不仅设立了首席隐私官,而且提出了“四不三必须”的七个规范:不该看的不看、不该传的不传、不该存的不存、不该用的不用,一切行为必须明示,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经过用户许可;必须对收集的用户隐私信息负责。当然,未来执行得如何,还得听其言、观其行,拭目以待。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城市品牌传播策略的“三个维度” 下一篇:我的团长我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