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时间:2022-09-11 02:04:56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性格孤僻、做事胆小、自卑懦弱、内心封闭以及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自我压抑,心理越来越脆弱,受挫能力越来越差;普遍存在思想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求上进,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等现象。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特殊家庭萌生学生特殊心理

1.留守学生情况

在我国广大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孩子只能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娇生惯养。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律能力较弱,长期在这种放任自流、无限制的生活状态下,就会形成不良性格,不遵守学校纪律,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斗殴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

2.单亲家庭情况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父母离异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父母其中一方的遗弃或冷落,不仅给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而且造成了孩子情感上的缺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从父母那儿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

(二)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发展

1.教育教学方面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部分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狠抓教学质量”,把分数看成是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重复的练习、频繁的测验使学生常常处于超负荷、高度紧张状态,再加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最终会导致学生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自我压抑,心理越来越脆弱,受挫能力也越来越差,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

2.师生关系方面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充满自信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教师得不到尊重,学生也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冷淡等,使其产生自卑、焦虑、恐惧、敌对情绪。

(三)复杂环境影响学生价值取向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被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他们的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这个时期最容易被周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诸如一些公德意识低的不良社会现象,会导致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社会上的一些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滞后,成为诱使学生蜕变的场所,并且网络对人的诱惑是越来越大,它使人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影响人正常的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进而引发心理障碍;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以及一系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盛行,给广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一)家校结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个体心理的l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正在茁壮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减少不良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出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以自身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二)互尊互爱,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爱,不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不疏远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创造爱生的氛围,让学生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做到平易近人、严中带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立足课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在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根据学生心理规律,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吸引力大、参与面广、互动性高的教学活动,构建出“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愉快”的课堂,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上一篇:优化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软土地基的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