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岁月中的航歌

时间:2022-09-11 01:25:3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群体。“院士”的获得意味着极高的荣誉,是国家和学术界、科学界对科研人员的最大肯定;院士群体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科技之林的水平和声誉,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东方出版中心日前出版了一套《共和国院士回忆录》,共2册,近70万字,由80多位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两院院士亲笔撰写,如裘法祖(中科院学部委员,外科学家)、 张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师昌绪(两院院士,金属学与材料学家)、黄纬禄(中科院学部委员,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院士们以牢固的国学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用朴实的文字诠释了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全书根据内容分为“难忘域外生涯”、“忆母校”、“求学之道”、“师长高风”、“天伦情深”、“人生感悟”6个栏目,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两院院士一生中留下的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以独特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成功路上的奋斗、钻研、创新及收获。在编辑此套书的过程中,我时时被共和国院士们的成长足迹和赤子情怀所感动。全书有以下特点:

情感真挚,可读性强。在“难忘域外生涯”中,院士回忆起年轻时飞赴海外留学的经历,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克服了陌生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攻读,无数个不眠之夜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同学和老师的刮目相看,也获得了来自异域的尊重和理解,许多院士与国外导师贯穿一生的亦师亦友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如核物理专家黄胜年院士在彼得格勒大学学习时的老师孟什科夫,是一位造诣极深的汉学家,1956年黄院士学成回国后,由于工作原因以及中俄两国关系敌对,他与老师失去了联系,20世纪80年代,黄院士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孟什科夫在彼得格勒发现了一部《红楼梦》,其版本在中国已经绝迹,据此,他又和老师联系上了。师生的情谊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在“忆母校”、“师长高风”及“天伦情深”中,院士们提起当年读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家庭和亲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时,更是用“感恩”和“愧疚”来形容。

视角独特,给人启迪。在“求学之道”、“人生感悟”中,院士们用得最多的词语是“勤奋”、“求实”、“自强不息”,正因为在求索之旅上执著于这些成功的要素,孜孜以求、坚韧不拔,他们才能在人生的收获季节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采撷累累硕果。这些,无疑能使青少年读者在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受到启发。许多院士还从自己的科研实践入手,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笔触在涉及怎样决定自己一生的专业方向、科学人生的多次抉择、科研转型时,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岩石专家王德滋院士回忆了自己科学人生的四次抉择,正是在科研道路上一以贯之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自成一家,在火成岩岩石学、幔岩花岗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文字朴实,感人肺腑。这些为祖国的强盛和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院士们,堪称行业翘楚、民族精英,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孜孜矻矻、长袖善舞,院士们是严谨的科学家,在回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时,也有“揾英雄泪”感性的一面。如光学和材料学专家干福熹在“科研苦旅——我和妻子邓佩珍科研生涯的欢乐和悲痛”一文中含泪写道:因邓佩珍在怀孕期间还一直在做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致使出生不久的孩子因先天性骨髓受放射性辐照损伤夭折,再次怀孕后夫妇的那种揪心和担忧,又一次失去孩子后的绝望……

一篇篇用如椽巨笔写就的回忆,还有穿插全书的260多张照片及院士的题词手迹,就像一首首流淌在岁月中的航歌,勾勒起院士这一群体鲜活的雕像,使我们在仰望丰碑的同时,也感知院士们科研生涯的甘苦和寻常人生的悲欢,从中获得感悟和启迪。

上一篇:模糊控制系统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