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时间:2022-09-11 01:04:22

论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摘要]我国已经开始尝试首席独立董事制度,但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探讨如何建立和实施首席独立董事制度,并徒之有效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首席独立董事;独立性;制度

中国首个“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奖项花落青啤。这与其“外部董事占多数”、“独立董事”和“首席独立董事”的三大创新显然有密切关系。可令笔者不解的是:关于公司治理的创新,尤其是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在国外备受推崇,两年前笔者亦曾撰文分析鼓吹首席独立董事制度。而今为什么只有青啤孤雁单飞,其他上市公司并没有追祟和效仿!个中缘由有必要探究。

一、催生首席独立董事的动力何在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期冀。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在公司内部的最高决策层产生制衡力量,防止公司的内部控制人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要求独立董事应当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尤其要关注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然而,由于多数董事会决议采用通讯表决,且大量议题与财务相关,而大多数的独立董事非财会专业人士,加之获取信息资源严重依赖管理层有选择的“配送”,独立董事往往被排斥在公司决策层之外,各居南北,各自为之,在懵懵懂懂中行使权利,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独董们真可谓如履薄冰,噤若寒蝉!证监会每次通过各种形式对独立董事进行教育,都会吓退一些人,压力可见一斑。

如何才能规避风险?依靠群体的力量。抱团驱寒,同舟共济,形成合力,才能抵御来自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建立首席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一位“领导董事”,统筹协调独立董事的行动,代表独立董事与经营层、内部董事进行交涉,在保持各个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基础上,让首席独立董事代表各个独立董事把意见反映出来,形成独立董事个人的影响力、制衡力达不到的效果。成为独立董事们的规避风险的共同诉求。

仅有独立董事自身的意愿是不够的!因为有与控股股东作梗的嫌疑,往往便会三思而行,逡巡不前。这时,董事长有无宽广的视野,壮士断臂的勇气,便显得至关重要。敢于自我削权,让独立董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成为能否设立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青啤董事长金志国的解释是。在握有的权力越大、管理风格越强势的情况下,应该自觉地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使青岛啤酒在战略层面上,不以个人的性格导致公司的风险存在。

二、谁来选择首席独立董事

我们应当考虑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产生首席独立董事。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结果迥异。

方式一:控制性股东提名制。本来独立董事的产生和独立性饱受诟病,若首席独立董事产生又由控制性股东选择,必然会导致人们的隐忧,独立董事会否被集体性购买?首席独立董事的集体制衡作用还能否实现?

方式二:证券监管部门选择制。由证券监管部门选择一位有志为公司治理改善而尽责的专业人士担任首席独立董事,再由这位首席独立董事选择其他独立董事。而其他独立董事的人选可以由个人报名,通过中国证监会或相关机构的审查与考核,之后存入公司董事人才库,供首席独立董事选择。这种方式的独立性虽然较强,但证券监管部门的这种“职权”赋予,有可能遭受行政许可合规性的质疑。

方式三:轮流坐庄制。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独立董事工作细则》中规定,公司实行独立董事会议制度。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由独立董事依次轮流担任会议主席,独立董事会议由轮值主席主持。在独立董事会议闭会期间,由轮值主席根据独立董事或其他董事的建议。决定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及审议事项。轮值制,有泛权力化倾向。同时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方式四:随机担当制。西安飞机工业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工作条例》规定:独立董事会议由提出议题的独立董事通知其他独立董事并主持会议。实际上这是一种虚无权力,难以承担起“领导”的职责,遑论“履职”和作为。

笔者认为,把方式一与方式二结合起来,由监管机关提供几位具有独立萤事丰富履职经验的人士供董事会选择首席独立董事,然后由首席独立董事在监管部门建立的独立董事人才库中挑选独立董事候选人选,经营事会和股东大会确定。这样组成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群体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团队,有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三、谁来担当首席独立董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能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是苦于缺乏施展才能的平台。除非履职风险过大。机会成本过高。那么首席独立董事的头衔有诱惑力吗?

那么就要首先分析一下担当独立董事的动机。对于相当数量的独立董事来说,通过其他渠道挣到董事薪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金钱报酬并不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动力。他们接受董事聘请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精神层面。来自于对于工作价值的满足感以及声誉上的考虑。这些人最怕的就是不安全或者出事。本来做独立董事就是为了声誉,而一旦公司出事,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既然“群众董事”竟如此厌恶风险,当“领导董事”便要承担更大的群体风险。压力自然可知。笔者认为,首席独立董事首先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满足。从中外独立董事的具体实践看,确实有许多人并不看重担任独立董事所能产生的物质利益,而是将实现更大范围的个人价值当作自己的追求,而首席独立董事的岗位则为其提供了这种机会。其次。担当首席独立董事也是一种责任。每一位独立董事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勤勉尽责,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有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能够承担起“领导”的重任。这是成为独立董事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需要强调的是,首席独立董事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其他独立董事责任或承担义务被削弱。

什么样的素质符合首席独立董事的责任要求?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队伍要走出由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担任的误区。这两种人只是上市公司的参谋,由于法律和会计能力方面并非其专长,因此很难担当起对公司治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发挥监督与制衡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作用。因此,首席独立董事必须由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财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担任。

四、制度的异化与优化

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会不会造成董事会的冲突甚至分裂,造成独立董事制度的异化?

有学者不主张设立这种制度。他们的理由是,会导致独立董事和其他董事阵营的分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董事会得以有效发挥其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董事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过去的

董事会作用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委员会的存在使董事会内部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平衡的权力配置,从而直接导致了董事会作用的低下。独立董事引进的目的就在于平衡董事会内部权力,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种制度虽然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强了独立董事的力量,却同样增加了董事会再次分裂的危险。

坦率的说,这种风险是存在的。但可以通过制度修复和优化,在对话和斗争中保障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董事会?董事们对相互之间关系和董事会工作都高度在意的董事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董事会一专业型董事会,这是维系董事会团结、公正和高效的基础;也应成为公司高层管理团队职业道德建设的崇高追求。

笔者认为,按照公司法规定。国务院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把首席独立董事制度吸收其中。要在总结和吸收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来保障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知情权。这项制度已经酝酿近五年,数易其稿,到目前仍未出台。笔者认为,未来的这项制度,至少应增加如下内容以保障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施行。

一是扩大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独立董事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控股股东对提案权的支配程度,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保障首席独立董事运作的“群众”基础。国际上独立董事人数占大多数这一现象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独立董事数量比例较低,不利于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应明确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超过半数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内部人控制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形成独立董事的规模效应,推动董事会公正和独立性格局的塑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二是扩大会计专业人士数量。独立董事队伍仅有数量优势是不够的。专业背景要求亦尤为重要。有研究者以2007年深交所上市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就财务背景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如果由大学教授担任,则可显著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经济学家及技术专家占比较大,企业家及会计专业人士占比较低。而在独立董事制度实行较早、效果较好的西方国家,出任独立董事之职的人大多数为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在职或退役企业家,以及有过多年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纯粹学者只占很少比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要明确规定独立董事中有50%以上的会计专业人士。使独立董事群体成为以会计专业背景为主的专业团队,提高对财务事项的判别水平,用集体的智慧保障首席独立董事的正确履职。

三是为首席独立董事设立办事机构。由于独立董事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信息多为董事会工作人员转递,所获知的信息存在虚假、误导、歪曲等可能。对于目前存在的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通过常驻公司的办事机构,为首席独立董事决策提供充足和可靠的信息支持。可招聘1名具有财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士任秘书,为其在公司设立办公场所。允许其列席公司相关会议,多渠道获得公司相关信息,保障独立董事的知情权。要使之成为首席独立董事决策咨询、召集会议的强力抓手。

四是优先为首席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的只有5%,而美国95%的财富500强公司都购买董事和经理责任险。鉴于首席独立董事不仅与其他独立董事一道面临“声誉风险”和“法律责任风险”这两方面的传统职业风险,同时还可能面临着“领导责任风险”,以及有可能遭受来自控制股东及中小股东的双重夹击。按照团队生产理论。团队的监督者,必须能够占有剩余索取权。按照这一理论,首席独立董事应该获取比一般独立董事更多的报酬。但若如此,则有可能发生控制股东的“收买行为”。成为其代言人,影响其独立性。可换个角度来变相提高“收益”。可由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优先给首席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在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的同时对冲由于履职可能招致的领导风险。还可吸引优秀独立董事勇敢担当领导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已进入十年之痒,功过存废之争仍在继续。应当看到。独立董事只是公司治理函数中诸多变量之一。因此,要理性看待这种变量的影响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持续优化董事构成、充分保障知情权、综合发挥群体智慧、积极构建权责匹配的奖惩机制,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才能真正担负起资本市场“守夜人”的角色。

[主要参考文献]

[1]孟钟剑,首席独立董事制度评析[J],会计之友,2008(29)

[2]宁向东,作为群体的独立董事[J],IT经理世界,2009(11)

[3]宁向东,为什么要当独立董事[J]IT经理世界,2009(8)

[4]廖理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48

[5]王怀明,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8(22)

[6]邱永红,上市公司运作的法律框架及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z]2008年独立董事培训讲义

上一篇:高职院多元化筹资渠道探析 下一篇:现行会计准则下的企业成本核算:比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