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信构造原理多元教学手段应用探讨

时间:2022-09-11 12:54:36

引信构造原理多元教学手段应用探讨

摘要:“引信构造原理”课程内容包含引信构造原理、作用过程和分解操作等内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实践内容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托多元教学手段资源,科学选用多元教学手段组合,建立多元教学手段模式,营造浓厚专业氛围,突出鲜明教学特色,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信;教学手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82-02

引信是武器系统效能终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弹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引信构造原理”课程教学对于奠定学生弹药专业知识基础、从事后续课程学习、胜任日后岗位工作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引信属于微小型精密时序控制系统,结构复杂,作用原理多样,涉及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电磁等多学科领域,加之其发展活跃,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引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引信构造原理”课程的教学相比一般的构造原理类教学有着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着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单一的和简单组合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需要,必须充分依托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成果,加强多元教学手段的融合、应用。

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手段建设不系统。总体来讲,建立有教材、课件、网络教学环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但除教材、课件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示教板、放大模型、三维仿真系统数量少,且针对的仅是一两种引信,对于某一种或某一类引信而言,手段零散不够系统。

2.教学手段应用较单一。受教学手段建设水平、大班授课、教师教学偏好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授课时教学手段应用比较单一。比如有些教师PPT课件应用熟练,因此上课时偏重于使用PPT课件,有的老师模型结构清楚,上课时喜欢使用模型讲解,整堂课使用单一教学手段,没有针对引信特点,因此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学资源最大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分解操作效果欠理想。引信分解操作是学生加深对引信结构和作用过程理解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也是本门课程的一大特色,但受教学时数和教学资源等条件限制,不能保证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所有引信进行分解操作。而且,部分引信分解操作花费时间长,学生课堂时间内不能完成实验内容,仓促完成实验,对教学装备造成损坏,影响后续教学工作。

4.教学模型更新速度慢。由于引信装备更新速度快,每年都有多种新型引信定型和列装部队。而引信教学模型、课件更新速度跟不上引信装备研发速度,甚至落后于部队的装备水平,课堂教学体现不了引信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不能很好满足部队技术保障需求。

5.课程学习考核轻实践。目前考核方式基本是文字叙述,部分学生平时不学,等到考试时突击背背课后思考题,就可以及格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引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将来学生从事工作内容脱节,比如化验试验等专业学生,将来工作中面临分解、组装、改装引信,考核中并没有安排相应内容,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将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多元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二、多元教学手段应用

1.系统构建,完善教学手段资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授课必须具备多媒介、多形式、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手段资源。多元化教学手段资源应包括:电子教案、图片视频、挂图、实物模型、三维仿真模型、网络资源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资源的建立,可以实现资源共亨,共同提高,提高教师授课工作效率。[1]

2.科学探究,优化教学手段组合。教学手段虽多,但并不一定适合每种引信教学,教师应将理论讲解和实物展示、模型分解、网络答疑等手段科学组合[2]。比如对于简单机械引信,可采用板书、图片、放大模型、实物模型的组合方式加以讲解;对于复杂机械引信可采用三维仿真模型、放大模型、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讲解;对于电引信,可采用电路图、示教板等手段加以讲解。另外引信种类多,无法也不需要逐一进行讲解,同一类引信存在衍生关系,只要有针对性抓住典型引信进行精讲,就可以以点带面,全面掌握。

3.精心组织,谋求模型分解实效。引信实物模型真实形象,弥补了视频、图片抽象的不足。利用引信模型进行分解操作,能够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信实物模型分解教学可以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讲解。分解实验前,教师应提前讲解引信分解程序、操作步骤、分解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第二步,实验准备。学生按照试验内容,准备好技术资料、设备工具;第三步,现场分解。学生按照分解程序进行现场分解操作,分解中要严格按程序操作,注意联系课堂理论内容,理解引信作用过程和特点;第四步,撰写报告。分解实验完成后,学生应及时撰写分解实验报告,总结引信构造原理、作用过程和特点等,确保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4.网络虚拟,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由于“引信构造原理”课程是弹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学生人数较多,加之受教学时数限制,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和引信实物模型开展分解操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典型引信网上虚拟分解教室,学员在网络上利用软件技术对引信进行虚拟分解操作。网络虚拟操作可作为课堂教学和实物模型分解的辅助手段,待学生对引信构造初步掌握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引信实物模型分解。

5.透视辅助,直观引信内部构造。部分复杂引信、实装引信进行分解操作时难度大,危险性高,有些引信分解后无法恢复,对于这类引信可以利用X射线等透视设备透照引信,观察引信内部结构,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采集引信内部结构图像,用于教学使用。

6.讲座支撑,追踪引信发展前沿。由于课堂学时有限,许多新型引信技术不能在课堂上系统地加以介绍。教研室可组织教员到研究所、工厂、部队等单位调研,掌握引信最新发展技术和装备动态,定期开展新型引信技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任职发展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7.丰富手段,突出能力素质考核。采用试卷答题、现场操作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全面考核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操作等综合能力素质[3]。改进传统纸质试卷内容,在试卷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现场操作给出某种引信,由学员进行分解组装,考察学员实际动手能力。课堂听课、回答问题和讨论情况作为平时成绩。

三、结语

多元教学手段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能为了多元而多元,华而不实。一定要合理设计,科学选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前备课,下足功夫,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资源效果最大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军玉,田会杰.关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2):160-162.

[2]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等.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105-107.

[3]赵霖,李文清.任职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17-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模式”(JXLX12Z8)与“《弹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及教学实施研究”(JXLX12W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岩峰(1976-),男,硕土,讲师,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研究方向为弹药保障技术。

上一篇:关于“哈萨克族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质量”调... 下一篇: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