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华盛顿大桥

时间:2022-09-11 12:14:06

乔治·华盛顿大桥

EOS5,70-200mm,F11,10秒,FLD滤镜,三脚架

三角构图都有助于表现拱形桥柱的构造。FLD滤镜还原了桥柱装饰灯的本来面目并加强了暮色突出了主体。长时间曝光留下了车灯的轨迹,产生了流动的韵律。曝光使用了包围法,这组桥的照片多数都使用了包围法。

在纽约,有许许多多知名的标志性建筑,如帝国大厦、世贸中心(现在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自由女神像、人潮如织的布鲁克林大桥。它们吸引了无数的普通旅游者和摄影人,而远离市中心的乔治・华盛顿大桥却少人问津。

乔治・华盛顿大桥是连接纽约上城曼哈顿和新泽西州的悬挂式钢铁大桥,横跨哈迪逊河,长1506米,1931年开始使用,到1962年它已成为上下两层共24车道的世界上最繁忙的大桥之一。它同时为游人在上层两侧提供了人行道,24小时通行。幸运的是,我就居住在离大桥近500米远的西181街。

作为摄影人,寻找有趣的题材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是去远方寻找梦幻的世界,还是就地取材,在身边发现美好的事物呢?我选择了后者。如果去布鲁克林大桥,我要往返坐将近两个小时的A线地铁。拍摄好一个主题,人们往往要选择不同的视点、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加上往返一次要3美元车费,这样一来,拍摄布鲁克林大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金钱。我能否用摄影艺术来表现乔治・华盛顿这座钢铁巨人的勃勃生机和它被人忽视了的影像魅力呢?于是,拍摄乔治・华盛顿大桥成了过去一年来我的首要拍摄课题,每当有理想的光线,我就会首先想起它。

从我居住的一侧走到大桥的另一端需要40多分钟的时间,我最远的拍摄点是位于新泽西一端桥北,距离大桥近一公里的河边公园草丛中。这个拍摄点我去了5次,拍到了以大桥斜梁为前景的曼哈顿之夜。为了拍摄车灯的轨迹,我10多次来到桥头,每次刚到这里,就有警车赶到查看情况,看我是否要跳桥,发现我是认真的摄影工作者,就高抬贵手,在一旁静观,直到我离开。

FM2,20mm,F5.6,1/250,UV镜,手持

把日常生活与大桥联系在一起,这是表现大桥功能的照片。20mm镜头夸张了大桥斜梁,使人们感受到它的巨大力量;逆光拍摄时,用大梁挡住太阳来避免眩光,而适当的曝光过度又使大梁的上部耀眼夺目;迎着镜头而来的人物,使人们意识到是大桥把他们送到河这边,选择门框作前景框住人物,也有"进入"的意思,地上的影子带来一些生动,人物曝光不足也可避免肖像权之类的问题。手持便于抓拍。1/250秒可凝住动体。

为了把大桥和背景叠加在一起表现桥与曼哈顿的关系,我选用了70-200mm2.8的变焦头的200mm一端;S形的车灯轨迹与大桥之间本来也有较大的距离,我也是通过中长焦把它们压在了一起;为了分离出大桥悬梁,突出其线条的美,我选用了两倍增倍镜;当拍摄行路人和车辆时,为了突出前景,我选择了广角头,大桥的功能性被壮观地表现出来。我一般选择早晚的光线,暖色调和低角度光线为勾画线条,表现质感,烘托气氛,起了关键的作用。

EOS5,20mm,F5.6,1/125,日落镜,手持

天空的色彩有些平淡,所以使用了高坚的日落镜;铺满绿苔的岩石上无处放三脚架,只能手持。只有踮着脚,把相机举在高空拍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灯塔的倾斜并平衡整个画面。20mm镜头有助于表现全景,我等到太阳移到地平线下才按动快门。

EOS5,70-200mm,F8,1/60,天芬UV镜,三脚架

天空壮观的云朵是对我耐心等待的肯定。90度的落日和前景中的大桥为这幅城市风光片增加了魅力。

EOS5,28-105mm,F11,15秒,UV镜,三脚架

选择这样的构图是要表现桥的形体和曲线美,色彩和线条是它的主旋律。黄色车灯轨迹来自桥的上层,红色来自下层。黑色夜空掩盖了零乱的背景,净化了画面。

6月份我们搬了家,远离了大桥,虽然此后也去拍过几次,但不像以前那样频繁了。后来,我买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它帮我打开了大桥以外的视野,这是后话。这组大桥的照片本来被纽约港务局选中备用,但9月11日发生的世贸中心爆炸案恐怕将无限期地推迟对它的使用,因为港务局就在世贸中心办公,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我为他们祈祷。

上一篇:防抖 除尘 降噪 下一篇:彩色黑白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