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最鲜的花插在了最牛的粪上”

时间:2022-09-10 11:48:44

由冯小刚执导、徐帆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无疑是2010年暑期最热的一部大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既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描写中国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情感史诗。

至《唐山大地震》,徐帆已经有6年没有出现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了。这次,她饰演的是“自然地震”和“心灵余震”最直接的受害者李元妮。地震夺去了她的丈夫,也让她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选择。如何表现一个“心灵破碎的母亲”32年的心路历程,徐帆交出了一份催人泪下的答卷。对于徐帆此次的表演,冯小刚也是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这可能是徐帆演得最好的一部戏。”

一声叹息,30岁还是“北大青年”

1967年,徐帆出生在武汉市一个艺术世家,父母都是楚剧演员。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对演戏很着迷。1979年,湖北省戏曲学校恢复招生,设京剧科、楚剧科。徐帆想报名,但她父亲觉得学戏剧太苦、出路太窄,没同意。徐帆偷偷去报考京剧科,并一举考中了。徐父见到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时既很惊诧,也很无奈。徐帆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学好戏,做名角,让父亲开开心心。

天有不测之风云,1982年临近毕业时,戏曲学校解散了,这对徐帆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她在家里呆了几个月,听说武汉话剧团招收学员,又去报考。毕业以后,她留在话剧团工作,无论大角色,还是跑龙套,她都演得很上心。

1986年春节前夕,徐帆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杨立新寄来的贺年卡,里面夹着一张便条,说,这年春天,北京人艺和中央戏剧学院合办一个班,成绩优秀者有留在北京人艺的可能。杨立新年前到武汉拍电视剧期间,与徐帆合作很愉快,两人成了挚友。他希望徐帆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可是命运不济的徐帆此时正处在屋漏偏逢连夜雨时期,她的母亲卧病在床,她自己因贫血住进了医院,每天大脑昏昏沉沉的,稍微活动就眼冒金星。去还是不去呢?直到考试前三天,她才下定决心去北京碰碰运气。她以家中有事为由,向医生请了三天假,偷偷地跑去首都。

杨立新看到徐帆病恹恹的样子,非常同情她。杨立新的妻子为她准备了巧克力和红糖水,让她好好补养身子。考试那天,徐帆按照要求表演了一个小品。

3月初,徐帆接到杨立新的报喜电话:“你被录取了!”拿着话筒,徐帆仿佛是在梦中,喃喃地说:“真的吗?我考上大学啦?”徐帆虽然考上了大学,也留在了北京人艺,但她的艺术之路充满坎坷,尽管许多师弟、师妹成了“大腕”,她依旧不显山、不露水,平平淡淡的。她活得比较累,总想让所有人满意,但往往顾此失彼,自己受尽委屈。她像丑小鸭那样,事业上没什么起色,爱情上没遇到意中人。日复徐帆一日,她成了“北大青年”(意为北京大龄青年)。

不见不散,冯小刚改变了她的一生

1997年,冯小刚独立执导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经人介绍,徐帆加入了剧组。冯小刚是那种平时嘻嘻哈哈、工作起来六亲不认的主儿。拍片时,他对徐帆毫不客气,要求她抛弃话剧演员习惯的“做作”。剧中有一个镜头是陈道明炒菜,炒到翻锅的时候,徐帆要从幕后走到舞台中间,但徐帆怎么也走不到冯小刚要求的位置上,冯小刚很不满意,一遍遍地气呼呼大喊:“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连续重复了8次。陈道明跟着活受罪,炒了8次菜。拍完这个镜头后,徐帆气哼哼地问冯小刚:“为什么非要走到那个位置?为什么不是摄影、灯光找位置?”冯小刚变了一个人似的,和颜悦色地回答:“你不是想使每个镜头都做到最好吗?”

冯小刚是京城传奇人物,1958年出生,才华非常了得,无论是干美工、做编剧,还是当导演,都有佳作问世。

徐帆见到冯小刚之前,曾听说他特别能侃。本来,性格内向的她对“侃爷”是不怎么感冒的,但与冯小刚朝夕相处多了,就发觉冯小刚侃的水平实在高,他能临场发挥,把八竿子挨不到边的事“整”到一块儿,信息量大,故事性、趣味性也非常强,于是她一下子成了冯小刚的铁杆听众。

自从与冯小刚相识,徐帆就深深地被“冯氏幽默”吸引,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许他们都来自平民家庭而有共同语言,也许他们性格互补且日久生情,总之,冯小刚走进了徐帆紧闭的心扉。冯小刚对徐帆的称呼也在不知不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徐老师”而“小徐”,而“兔崽子”,两个相差近10岁的人好上了。

徐帆、冯小刚边拍戏、边谈恋爱,事业、感情双丰收。这其间,冯小刚完成了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等,创造了骄人的票房收入,还分别获得“百花奖”及“华表奖”的“最佳影片奖”;徐帆在《不见不散》、《一声叹息》中表演出色,荣获“华表奖”和第24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有人问徐帆:“你长得那么漂亮,嫁给冯小刚不觉得吃亏吗?”徐帆坦然回答:“我喜欢冯小刚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既然是夫妻,就不允许你有任何挑剔。因为有爱,就会包容一切。我相信缘分。”有朋友担心冯小刚会再遇到“路边的野花”,会喜新厌旧。徐帆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不会的。世上像我这样对他好的人没几个,他再找可能也奔70了。”

永远有多远,平平淡淡才是真

由于家贫,徐帆读大学时是同班同学中唯一的三年半始终在大食堂吃饭的人,而且是靠跟老师出去配音打工挣自己生活费的。她最奢侈的是,每个礼拜到杨立新家“打打牙祭”,改善伙食。用她的话说是:“我这个人手紧,不想花特别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多钱花。”

获得成功后,徐帆仍然保持平民本色,不讲究吃喝玩乐,也不追求所谓的时尚,喜欢呆在家里看看VCD、读读书、唱唱歌,甚至一个星期可以不出门。她比较有平常心,该坐公共汽车时就坐公共汽车,该坐地铁时就坐地铁。她也喜欢找朋友聊天,爱和朋友一起玩,但玩一会儿就想回家了。她常常跑到花卉市场去买花,把家里弄得漂亮而舒适。她还爱在家做饭,冯小刚喜欢吃素,她就给他炒土豆丝、做醋熘白菜,每当看到丈夫眼不睁、头不抬地吃她亲手做的饭菜,她心里就特有成就感。如果闲来无事,她还喜欢把家里的物品东搬搬、西挪挪,变换一下布局,让丈夫常常感到新鲜。难怪冯小刚跟别人说,徐帆台上是好演员,台下是贤妻。

徐帆对冯小刚的崇拜由来已久且毫不掩饰,她经常说冯小刚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她是“后勤部长”。生活上,徐帆把老公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忙嘛,那我就多做一点,再说我又不喜欢打牌,除了做家务,我也没什么爱好了。平时都是我提醒他吃饭穿衣,他是我们家的天,天不能塌下来。”

“每对夫妻都是不一样的,所谓夫妻相处之道,应该是自己原创的,不要去听别人的。两个人在一起,过得好就过,过不好就罢,不用想那么多的。”徐帆的话语里有江城人特有的爽利泼辣劲儿。

钱永远是夫妻感情生活的剂,谁管钱,就说明谁在家里是“执政党”。记者冷不丁提出“你们家谁管钱”这个敏感话题时,徐帆瞪大了眼睛,嗓音也抬高了几分贝,显得很自豪:“你问我们家谁管钱?我管啊。我们家男人管钱是很费钱的呀!”见大家笑,她又解释:“我觉得挣点儿钱不容易,别都花出去了。”可能是出于保护冯小刚的尊严,她又把话拉回来:“不过,我们家的大事都是他拿主意。如果买大物件,他会做比较,看哪一个更耐用。可能他选的东西比较贵,我也按他的意见办。”

干得不错,嫁得更好

有人说,徐帆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其实徐帆是干得好,嫁得更好。

在关于徐帆的报道中,有九成以上涉及到老公冯小刚。

1999年,徐帆与冯小刚结婚时,就有人戏称“最鲜的花插在了最牛的粪上”。当然,满脸幸福的冯小刚并不介意这句玩笑话,他当时深情地通过媒体夸赞爱妻:“我们徐老师的优点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一句话:娶了她我三生有幸。”

然而,从2009年的“冯小刚夜宿门”到2010年的“二人貌合神离”,众看官和媒体对于这对夫妻的围观和讨论前所未有的热闹。

先是徐帆公开回应“冯小刚领神秘女子回家过夜”的传闻,“与冯导之间是真诚相待,百分百信任,不仅没有谎言,甚至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接着,冯小刚携电影《唐山大地震》主创亮相唐山,悼念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并开启电影上映一周年倒计时,两人不仅携手走下纪念广场,即使在会现场台下等候时也不时亲密私语,满脸幸福微笑;再是为纪念结婚10周年,夫妻俩在北京高调举行盛大宴会,张国立、葛优、张涵予等50位圈中好友均前来捧场,两人用行动回击“被离婚”事件。

从1997年,徐帆参与演出冯小刚独立执导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后,冯小刚执导的多部卖好又卖座的电影中总会看到徐帆的身影,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等。谈及为何自己执导的电影总是用徐帆,冯小刚曾说:“我们俩是夫妻,拍一部电影投资总共就这么多,找别人吧不合适,只能就地取材找徐帆了。徐帆在我这儿上戏拿的钱比外边少,对她我可以不讲理。”这次在《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更是无偿出演。

对于多年之后再次成为“冯女郎”有何感想,徐帆的回答很简洁:“任何一个演员都不愿错过好剧本、好导演和好的创作集体。

她对冯小刚的再次转型充满敬意。“他这部戏特别难,难在技术上。我觉得他是一个啃骨头的人,什么难做什么,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冯小刚也毫不吝啬对徐帆的赞赏:“徐帆出演的电视剧中,《一地鸡毛》、《青衣》最能代表她的水平;电影中,《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唐山大地震》是代表她水平的。但在这些作品中,《唐山大地震》无疑是徐帆演得最好的,她撑起了这部影片的魂。”

上一篇:冰岛的四重色 下一篇:巴菲特:最伟大的投资者,最慷慨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