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情感需求与家长健康促进教育依从性关系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10 10:49:37

婴幼儿情感需求与家长健康促进教育依从性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42-02

【摘要】 目的研究家长的健康促进教育依从性对婴幼儿情感满足状况。方法 对同一个医院一个月内出生的婴幼儿(0~3岁),选择300例,其中城市户口153例,农村户口147例,进行健康促进教育。结果在健康促进教育中,依从性好的家长,婴幼儿在性格、适应集体、情绪情感表达、自理能力、早期认知等方面表现较好,依从性不好的家长,婴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结论婴幼儿身心健康与家长接受健康促进教育成正相关。

【关键词】 婴幼儿;情感需求;健康促进;教育;家长;关系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fective demands of infants andparents' compliance with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Zhao Jiying Liu ShulanTian Gui fangZhangdiLi Yu ling

【Abstract】Purpose:The paper aims at studying how parents'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compliance meets the infants' affective demands. Method: Among the infants (aging from 0 to 3) that were born in our hospital, 300 subjects are sampled out, 153 of whom are urban residents, 147 are rural ones, to receive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Result: With the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parents of strong compliance, their infants excels in developing characters, adapting to the collective,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affections, taking care of themselves and learning at an early stage, while for the parents of weak compliance, their infants are weak in abilities of all kinds. Conclusion: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fant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parents' compliance with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Key words】infants, affective demands,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parents, relationship

0~3岁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十分值得关注,亲情化服务在0~3岁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1]。长期以来,家长和幼儿园普遍重视的,是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孩子品德、情感方面的付出相对要少的多[2]。脑科学家发现,情感与智力发育的大脑皮质有密切联系,两者的联系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迅速形成,以后不断的情绪体验会定性这种联系通道,进而养成稳定的习惯,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有良好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础[3]。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性强、孤僻、霸道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4],因此,我们在2007年1月,对一个月内出生的0~3岁的婴幼儿抽取300例,对他们的家长进行了促进婴幼儿情感培养的教育,旨在促使婴幼儿的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7年3月在市妇幼保健院(一个月内)出生的婴幼儿,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婴138例(46.0%),男婴162例(54.0%),城镇户口153例(51.0%),农村户口147例(49.0%),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96例(32.0%),初中及以下学历204例(68.0%)。

1.2内容与方法

1.2.10~1岁婴幼儿的情感教育

1.2.1.1和婴儿的目光交流和语言的交流。在20~30厘米之间距离和婴幼儿对视交流,如给婴幼儿洗澡的时候、喂奶的时候、穿衣服的时候,都可以和孩子对视说话,让婴幼儿感觉出父母的爱意,感受到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1.2.1.2 和婴儿进行接触、抚摸。平时给婴幼儿喂奶时、逗他玩耍时,都可以和婴幼儿进行亲密接触,也可以经常给婴幼儿按摩、进行抚触,父母温暖的笑、亲切的拥抱等正向的表情,能轻易地感染孩子,让他觉得父母了解了他的需求,并且给予了他想要的回馈。

1.2.21~2岁的情感教育

1.2.2.1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意愿。想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当然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给孩子他需要的。

1.2.2.2尊重幼儿的选择。了解了孩子的意愿之后,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他的情感需求同样得到父母的重视,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1.2.2.3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 孩子的情感需求会通过情绪的变化反应出来,所以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如不高兴了、开心了,根据孩子不同的变化给予不同的回应,能更正确地给孩子正确的情绪引导。

1.2.2.4和幼儿一起学习。情感既然是一种需要教育完成的项目,那么家长就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学习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情感发展朝向正向的方向发展。

1.2.3 2~3岁幼儿的情感教育。

1.2.3.1 性格表现教育:活泼、大方、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1.2.3.2 适应集体教育:愿意上幼儿园,情绪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在集体中表现大方、不怕陌生,能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规则,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1.2.3.3 交往合作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一起玩,愿意与同伴共同使用材料与玩具,有礼貌能招呼、应答。

1.2.3.4 情绪情感:喜欢老师、阿姨,亲近同伴,初步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情感,会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同伴、会帮忙做事。

1.2.3.5自理能力: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会进餐、盥洗、自理,能按需如厕、喝水,自理能力逐渐发展。

1.2.3.6早期认知能力:感知与运动发展和认知与语言发展。

1.3 统计学处理以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对婴幼儿各年龄阶段情感教育父母认知情况的调查(表1)

表1 婴幼儿各年龄阶段情感教育父母认知情况例数调查比较(%)

项目0~1岁1~2岁 2~3岁

城市 农村城市农村城市 农村

有用 147(96.08)142(96.60) 148(96.73)141(95.92) 150(98.04)144 (97.96)

用处不大6(3.92) 5(3.40)5(3.27) 6(4.08)3(1.96) 3(2.04)

没用0(0.00) 0(0.00)0(0.00)0(0.00) 0(0.00)0(0.00)

合计 153147153147 153147

χ2检验0.060.300.00

p 值P>0.50 P>0.50 P>0.50

2.2 各阶段婴幼儿教养者(教育依从性)调查检验(见表2)

表2 各阶段婴幼儿教养者例数调查调查比较(%)

教养者0~1岁 1~2岁 2~3岁

城市 农村城市农村城市 农村

父母128(83.66) 132(89.80) 23(15.03) 94(63.95) 3(1.96) 40(27.21)

祖辈25(16.34)15(10.2083(54.25) 53(36.05) 34(22.22)107(72.79)

保姆0(0.00) 0(0.00) 47(30.72) 0(0.00) 29(18.96) 0(0.00)

幼儿园0(0.00) 0(0.00) 0 (0.00)0(0.00) 87(56.86) 0(0.00)

合计153 147153 147 153 147

χ2检验2.4677.13 124.59

p 值

2.3 婴幼儿3岁时发展水平测量(见表3)

表3婴幼儿3岁时发展水平测量表(%)

父母教养43人 祖辈教养141人 保姆教养29人 幼儿园87人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差好 中 差

性格表现33(76.74)6(13.95)4(9.30)42(29.79) 38(26.95)61(43.26)10(34.48)13(44.83) 6(20.69)80(91.95)4(4.60)3 (3.45)

适应集体20(46.51)13(30.23 )10(23.26) 35(24.82)43(30.50)63(44.68)8(27.59)9(31.03) 12(41.38)85(97.70)2(2.30)0(0.00)

情绪情感38(88.37) 3(6.98) 2(4.65)34(24.11)43(30.50)64(45.39) 6(20.69)12(41.38)11(37.93) 77(88.51) 6(6.90) 4(4.60)

交往合作能力23(53.49)12(4.65)8(18.60) 28(2.45) 32(22.70)81(57.45) 9(31.03) 9(31.03) 11(37.93) 81(93.10) 5(5.75) 1(1.15)

自理能力18(41.86)17(39.53) 8(18.60) 21(14.89)36(25.53)84(59.57)15(51.72) 8(27.59)6(20.69) 82(94.25) 3(3.45) 2(2.30)

早期认知能力21(48.84)15(34.88)7(16.28) 18(12.77)41(29.08)82(58.16)14(48.28)8(27.59)7(24.14) 79(90.80) 4(4.60)4(4.60)

3讨论

0~3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发展时期,特别严重是1~3岁婴幼儿,他们学会了行走,活动范围日渐扩大,社会交往需要日益增多[5],因此情感教育不容忽视。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近年来,我国0~3岁亲子园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各大城市掀起热潮。从亲子活动过渡到半日班,为婴幼儿上全日制的日托班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减轻婴幼儿的焦虑情绪,减少因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身体不适问题,帮助婴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2],从表1 调查结果看,农村及城市的家长几乎也都认为孩子早期的情感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作用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城乡开始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城市的家长对婴幼儿情感教育的依从性较高,而农村则明显低于城市,表2统计显示,教养者随着婴幼儿年龄的成长出现了明显的差异,0~1岁时,城市、农村差别不大,婴幼儿大多由母亲喂养教育;1~2岁期间,婴幼儿处于断奶期,城市母亲也开始正常上班,婴幼儿的教养人开始转向祖辈或保姆,而农村女性要么在家干农活带孩子,要么出去打工把孩子完全交于父母教养,婴幼儿的教养城乡出现了明显的差别;2~3岁时,这种差别在逐渐拉大,城市的婴幼儿开始送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而农村的婴幼儿除少数由母亲看管外,多数由祖辈进行看护,进幼儿园的数量则为零。

表3 可见,3岁时幼儿的发展水平由于教养人员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先由父母教养然后再送幼儿园的孩子各项情感表现较好,单纯由母亲教养的孩子次之,表现最不理想的是祖辈教养的孩子。情感需求健康促进教育是要求家长和教养人员掌握0~3岁婴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内容,并自如地运用至日常教养中,促进每一位0~3岁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由于遗传、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要求保教人员和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行为时,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对异常行为,应及时就诊、及早矫治。另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偶发行为(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还是稳定行为。对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应及时提供刺激,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3岁前的婴幼儿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 有些父母因工作繁忙,其情感上的需求注重不够;有的家长把玩具作为父母关爱的替代品,和孩子接触较少,有的家长更是把电视当作"保姆",其实,2岁后的婴幼儿入园教育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部分家长不放心3岁前的婴幼儿入园,怕孩子受屈就直接交于祖父母或者保姆带,而农村多是为了节省入园的费用而不送幼儿园。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亲子感情淡漠化,适应集体的能力下降,交往合作能力欠佳,自理能力不良,早期认知能力下降及性格不建全等表现[6],表3结果就说明了该问题。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婴幼儿的述说、提问,并为婴幼儿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婴幼儿带来快乐和安慰。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会迫不及待地教给孩子各种技能和知识,非常注重对孩子智能的培养。实际上,聪明婴幼儿的重要养成秘诀是:学会和婴幼儿交流,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 韩幼萍.实施亲情化服务,促进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J]幼儿教育杂志,2007:30(4)132。

[2]袁爱玲.经脑科学透视的儿童早期教育之误识与误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5(4)287 .

[3]Bowlby J. A secure bas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ttachmen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88.

[4] L. Sloman. Review A new comprehensive evolutionary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8,106(3): 219-228.

[5]L. Sloman. Review A new comprehensive evolutionary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8,106(3): 219-228.

[6]孟昭兰.婴幼儿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7.

作者单位277100 山东省枣庄市立三院

上一篇:产后一小时哺乳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