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10 09:01:48

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证研究

当前,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但在课堂实践中,学生提问权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缺乏课堂提问的自觉意识、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课堂提问主体转向的实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困扰、外部权威的潜在束缚、学生自身心理的影响和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为此,我们要从赋予学生提问权力、激发学生提问意识、增强学生提问能力三个层面,来促进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积极转向。

课堂提问 学生主体 提问权力 提问意识 提问能力

一、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现状扫描

有研究指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真正主体,是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1],而且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2]。为了解小学课堂中学生作为提问主体的实际情形,笔者尝试从学生的提问权力(能不能提问)、提问意识(愿不愿提问)和提问能力(会不会提问)三个向度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选择了浙江省湖州市两所小学的200名高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问卷有效率为94%。

1.学生提问权力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学生要成为课堂提问主体,前提条件是教师赋予学生提问的权力,给予学生提问的实际机会。调查表明,有77%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允许学生提问,有20%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会允许提问,而仅有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允许提问。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已经全面消解,学生普遍拥有提问的话语权。但在教师是否留有课堂提问的时间上,只有44%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留出课堂提问的时间,有4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会留出提问的时间,还有8%的学生认为教师从来没有留出课堂提问的时间。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反映了学生提问权力与提问时间之间的不协调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效性,甚至造成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虚假性”。

2.学生缺乏课堂提问的自觉意识

学生课堂提问的自觉性或能动性的强弱程度不同,将制约着其作为课堂提问主体实现的有效程度。学生愿不愿意提问、是否经常提问,侧面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参与、主体投入的深刻程度。调查结果发现,有23%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问题,有64%的学生偶尔会提出问题,还有13%的学生则不会提任何问题。可见,长期被动等待或习惯于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提问。即使教师给了学生提问的权力和机会,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也依然不够强烈。

3.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不高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水平并影响着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在课堂提问中,35%的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观点持“完全赞同”态度,有59%的学生偶尔会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仅有6%的学生认为经常会有不同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有依赖心理,反思质疑和批判权威的能力还较为薄弱,从而导致学生所提问题都是那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难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而且,在制约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因素中,有44%的学生认为在提问时担心被他人嘲笑或批评,有25%的学生不知如何准确表述问题。可见,会不会提问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地成为课堂提问主体。

二、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问题反思

1.应试教育的现实困扰

在课堂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对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才会耐心地回答学生,学生也因为害怕考试“不会做”才向教师提问题。从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时的耐心程度来看,调查结果表明,有28%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提问“无论什么都能耐心回答”,有64%的学生认为教师只会耐心回答“与教材有关的问题”,还有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对自己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在访谈中有些教师也认为,“一节课时间充裕的话,会让学生提一些与这节课有关的问题,主要是让他们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他们还不懂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但年级越高提问题的学生越少。学生也有升学的压力,提问在高年级看来就是一种备考的手段,问的问题一般都是书本或练习题上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依然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教育的价值倾向对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2.外部权威的潜在束缚

在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调查中,有16%的学生因为惧怕或厌恶某个老师而不愿意提问题。可见,教师的外在权威形象制约了师生之间平等的主体间对话,难以引导或激发学生主动提问。

在学生提问的意愿上,这种权威障碍不仅直接来自教师个体,还来自教材等隐性权威。学生对教材的盲目信任,导致学生反思质疑和批判精神的缺乏,使得学生不敢质疑也不会质疑,从而制约着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有效发展。在访谈中有教师这样说道,“我很支持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延伸性的问题,但这种提问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刚接手的班级上让学生提问,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也许是这些学生对教师或课本的依赖性还很强,他们还不会去质疑书本,也不敢和我们主动交流”。可以说,植根于学生心中的权威效应成为学生提问意识不强、质疑精神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主动消除自身那层权威光环,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鼓励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才能打破教材权威的无形束缚。

3.学生自身心理的影响

在积极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产生疑问,才会有提问的动力;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提问,以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调查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提问是因为对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本身感兴趣;有44%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是因为害怕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在访谈中也有教师指出,“鼓励学生提问,最困难的对象应该属于那些没自信的学生,在表现自我上心态比较自卑,而那些提问题比较积极的学生自信心就强一些”。可见,兴趣是激发或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心理因素,而自信心的缺乏也会影响到学生能否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那种来自学生内心的畏惧和自卑心理成为学生不愿或放弃提问的内在根源。

4.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课堂提问不仅需要学生有提问的主动意识,还需要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问题与困惑,能够敏锐地抓住问题提出的切入点。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是因为自己不知如何具体明确地表述问题。想提问但不知如何有效提问,这种提问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落实。在访谈中也有教师这样说,“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提一些问题,但在站起来提问时仍有很多学生不能顺畅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导致最后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自己想问的。有问题要问,又不知道怎么问,这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可惜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敢于提出一些问题,更要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有价值问题。可见,学生提问技巧的缺乏和能力不足阻碍了学生问题的有效提出,甚至主动提问的意识也会逐渐减退。

三、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践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凸显学生提问的主体性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教师就要积极自觉摒弃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在访谈中也有教师指出,“要让学生提问,我们得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提问环境。特别是到高年级,学生的压力大,课堂气氛也很压抑。面对原本就有“迎考”压力的学生,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再给学生压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提一些趣味性的延伸类的问题,在自由发言、讨论交流中,使学生的思路从书本中跳出来,提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可见,避免或弱化应试教育的现实干扰,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提问。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也需要淡化权威效应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在访谈中,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学生质疑权威的态度,“在我的教学中,学生起初是不敢指出错误的,一旦有一个人尝试这么做了,质疑的行为也就多了。这是一种好现象。我很喜欢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我也很喜欢利用自己的错误充当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看出,教师已经逐渐有意识地消除学生的权威障碍,对学生的质疑行为也都积极支持,甚至还会巧妙地运用“教师错误”这一教育资源进行对话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进行主体间对话过程中,需要学生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权威的批判行为,发展学生质疑的探究精神。

2.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提问的自觉性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就需要自觉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提高学生提问意识的自觉程度。

首先,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避免由权威障碍造成的学生逆反心理,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热情。访谈中有教师这样说道,“学生一般都对教师有畏惧心理,他们不敢提问,所以你要适时地放低姿态,幽默是个不错的缓解气氛的手段。课堂氛围轻松了,学生思维自然就活跃了,对你的畏惧心就少了,问题自然就会有了”。其次,教师要利用语言、表情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提问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喜欢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观点,保持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热情。在访谈中有教师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向你提问。首先,你要有能力回答学生的提问;其次,你要有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你在认真回答他们;最后,让学生明白你喜欢他们提问。总之,要让学生喜欢提问,就是让学生喜欢与你交流”。再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建立学生课堂提问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3.培养提问技能,保障学生提问的有效性

在学生具有了提问权力和提问意识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提问主体,就需要积极养成和不断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水平。学生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而学生提问技能水平是学生提问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提问技能,才能保障有效提问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提问。在访谈中也有教师指出,“我经常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先,通常会给出一些提问的示例,让学生知道提问的一般思路和表述方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锻炼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口头形式的。在教给他们方法以后,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很高,提问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效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水平,教师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能够有效引起认知冲突。其次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提问技巧和策略,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向主动地提出问题转变。当然,教师还要对学生提问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有效维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 甘民.试论欧美课堂提问主体的演变.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 卢正芝,洪松舟.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的教学论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10(8).

[3][4] 周春艳.我国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赵文超.从能提问到会提问:从问题意识向提问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6] 费广洪,申继亮.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作者:李茂森(1979-),男,安徽金寨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汪红梅(1988-),女,浙江淳安人,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育蕾学校教师。]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 下一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的描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