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孔桩施工影响充盈系数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9-10 08:54:22

冲孔桩施工影响充盈系数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摘要]为解决目前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冲孔桩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超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冲孔桩;充盈系数;分析与对策

冲孔桩是在泥浆护壁的前提条件下,利用桩锤冲进形成桩孔,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是目前大型建筑物桩基础常采用主要形式之一。

一、冲孔桩施工工艺

(1)冲孔桩桩位放样。依据桩位平面设计图纸要求,建立平面坐标系,计算每根桩中心坐标,用全站仪定位,并报监理有关人员对桩位进行复核,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埋设钢护筒前,四周打好木桩校正桩心,埋设钢护筒后,在复核桩上拉十字线,核对钢护筒中心及桩锤中心,并经技术人员(施工员)及监理确认后,才开始冲桩施工。在整个冲孔桩施工过程中,用复核桩检验桩锤中心,在施工中要保护好复核桩。(2)埋设钢护筒。在桩机就位之前埋设钢护筒,护筒根据桩径大小用采用8~10mm厚钢板加工制作,高度为1.2~1.5m,护筒直径比桩径大200mm,护筒中心与运输费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护筒倾斜度的偏差不大于1%,在护筒四周均匀地回填泥砂并分层压实到地面,护筒槽同应比地面高100mm左右。埋好护筒后,在地面挖一条由护筒口通往泥浆池的浅沟,作为泥浆通道。(3)冲孔施工。其一精确对中。用绳子穿过桩机顶部滑轮,绳子下端挂一重锤,移动桩机,使重锤与桩孔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控制其偏差小大于20mm。其二冲孔施工。一是开孔时低锤密击,反复冲击造壁,保证护筒稳定;二是泥浆泵循环泥浆系统,保证泥浆供给使孔内浆液面稳定;三是冲孔至基岩时应低锤密击,以免偏斜;四是准确控制松绳长度,避免打空锤。(4)初步清孔。在孔深达到设计深度后,采用泥浆循环法立即清孔,泵送泥浆池的泥浆到孔底,把沉碴带上来,夹碴的泥浆流向泥浆池,中间采用人工碴捞,泥浆流回泥浆池,反复循环。(5)钢筋笼的下放。钢筋笼采用塔吊辅助吊放,采用两点起吊法吊起一截钢筋笼,注意保持骨架垂直且小变形,对准孔口缓慢下放。如钢筋笼只有一截,可直接下放至孔底,如钢筋笼有两截或以上,当下放至最后一个加强箍位置时,穿进铁管,铁管支承于机架上,钢筋笼挂于铁管上,再吊起另一截钢筋笼,对齐上一截钢筋笼,先焊接对称位置上的两根钢筋,再焊接其他所有接头,所有焊缝要求饱满,焊渣清除干净。经有关人员验收后可继续下放,直至全长钢筋笼接好放完,测量钢筋笼顶标高,反算笼底标高,验算钢筋笼是否到底。(6)下放导管及再清孔。放完钢筋笼后,立即下放导管继续清孔,导管一般采用0250mm刚性导管。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检查胶垫是否完好,有无老化现象,导管每节标准长度3m,同时还各有1~2m长的导管。为防止导管提升时挂住钢筋笼,在导管法兰处焊接了三角形小钢板,小钢板垂直于法兰。(7)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上时,导管离岩层底而不应高于50cm(一般为30~50cm),这样可以利用混凝上的下滑重力将清孔时留在底部的渣挤出来,使灌注的混凝土更好地与岩层结合。

二、造成冲孔桩充盈系数偏大的原因

(1)地质原因。冲积平原土质由粉质黏土、黏土、粉土和细砂组成,如果地下水较高,会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流失,粉砂层液化形成空洞。软土层承载力低,冲孔桩桩体混凝土灌注压力大,会挤密土体造成混凝土超耗。(2)设备原因。如果重锤直径不均匀,局部超标;重锤与桩孔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其偏差大于20mm;桩孔钻进时重锤晃动大,造成冲孔超设计。(3)操作原因。灌注混凝土时拔锤速度太慢,管内混凝土压力过大,造成混凝土挤入土中;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或混凝土质量差造成堵管浪费混凝土;冲进深度和桩顶保护桩长控制不准确造成混凝土浪费。

三、控制冲孔桩充盈系数的措施

(1)严格控制路基清表高程和平整度,保证清表后高程高于设计桩顶40~50cm。(2)采取梅花形隔桩跳打,增大桩间距,减少串孔现象,根据串孔发生的程度确定跳打的距离。(3)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坍落度控制在18~20cm,和易性良好,配备专职试验员每班进行检测,确保混凝土灌注一次成桩,避免发生堵管等现象。(4)严格控制拔管速度,拔管速度太快可能造成缩径或断桩,太慢有可能造成扩孔,适宜的拔管速度为2~3m/min。(5)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对容易出现串孔的土层,2辆以上罐车到现场后方可开钻,以储备一定数量的混凝土,保证混凝土在穿过容易串孔土层时的连续性,严禁在粉砂土层停机待料。

冲孔桩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程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要精心组织施工,着重控制好现场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使冲孔桩充盈系数降到合理范围,以达到提高工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乎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有线电视数字化优化技术及发展构想 下一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与路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