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

时间:2022-09-10 08:45:56

【摘 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信奉的第一大教,佛教传入中土之初就以其深厚的教义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文章主要介绍了佛家基本的教义对人生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通过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最终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关键词】佛教;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人生价值

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功能等等。

一、 佛教基本教义

(一)四谛说(又名“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苦被概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五阴盛,共八苦,正是这种种的苦一直困扰着芸芸众生。集(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会行动,身心活动、造作称为“业”。“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灭(“苦尽谛”)说明消除欲望和“无明”,达到不生不死的涅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涅意译寂灭,谓寂灭一切痛苦、烦恼。佛经讲“寂灭为乐”,认为可得解脱之乐。道(“苦出要谛”)说明要消灭痛苦必须修道,修道方法概括起来有八正道(又名“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缘起说。“缘起”意为“诸法”(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起。缘,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教对“缘起”或“因缘”做了如下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实际包含互为因果条件的意思。佛经中强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所特有的教义。但需要指出的是,“缘起”是针对世间法而言,至于出世间法,如佛经所说,“此法常住”。缘起说用以观察人生,遂有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即把人生分析为相互关联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释迦牟尼观察人生从生、老、病、死为起点,但追究其根源却归结为无明。无明,即对于诸法由因缘生起、无我无常的道理无知,而认为有一常往不灭的我在起主宰作用,由对我的执着而起行,由行而生识,由识而有名色,执迷不悟,最后老死。

(三)四法印说。将四谛说与十二因缘说的基本精神提取出来,概括就是“四法印”。“法印”意谓判断、印证是否佛法的标准。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即是说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在不停变化的,诸多的法规约束也是没有固定性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众生皆如是,有漏皆苦,只有达到了涅的境界才能彻底消灭一切的苦难。

(四)轮回说。佛教主张轮回,轮回思想是佛教的普遍观念,属于“当然如此”的问题。因此,初期佛教时期,凡与轮回有关的问题,都无人怀疑,无需讨论,外道对轮回主题问题的讨论,当时也被释迦牟尼视为“戏论”,部派佛教时期,理论开始细密,从不疑处生疑,用“诸行无常”理论统率并发展了“无我”理论。此时的“无我”指在现实世界中,一切有为法都无常迁变,人的肉体中也不可能有常一不变的“我”这样,“无我”理论便与轮回转世理论产生矛盾:既然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人死轮回靠什么联系前生后世?各部派对此解释不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最基本的解释是以变动不居的“识”担任轮回主体。“识”本质是一股不断迁变的意识之流,五蕴而成。这样便解释了五蕴之体如何在三世轮转,使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等“四法印”成为一个圆满而无矛盾的整体。

二、 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一)克己自察,自我行善。谛说中提及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有欲,初期佛教已有“无我说”,但当时的“无我”意为“非我”,即不要把“非我之物”执着为“我”,目的是破除贪欲。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家韩非也曾说过人性本恶在于有欲,有欲则有求,有求则有争,有争则生乱,有乱则事不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佛教同样提出了灭欲的方法,即道谛之八正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不留神,便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我们更需要正语,正业,正命,深察克己,约束自我,慎重行事。人生是一种修行,修行的根本在于自身。

佛教讲究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强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在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循环下,今生行善事的人,在六道轮回时会得到善果,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而作恶多端之徒只能被打入地狱,生成恶鬼,过着惨绝人寰的哀苦生活。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形式的推论是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这与个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本领强弱,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是现实存在的生灵,都可以遵循此种教义来约束自己,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中国传统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圣人也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善行修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为人民服务。佛教强调普度众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也主张为人民服务,虽表述不同,但根本点是一致的。普度众生,度己再度人,形似于中国传统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强调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社会,人生价值的大小也是由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所决定的。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新时期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时刻怀有主人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时时牢记:一切为了群众。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这才是人生应当实现的真价值。

作者简介:樊涛(1989- ),男,河南信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学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下一篇:谈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