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论治 第15期

时间:2022-09-10 07:46:03

[关键词] 黄疸;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78-02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它与现代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1历史衍革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由来已久,《内经》就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沈氏尊生书》有“无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2治疗方法

2.1利湿

“治湿不利不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邪的主要手段。《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而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亦曰:“小便不利者,湿热发黄之证也。”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小便不利,烦躁而渴,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其实治湿不唯利小便一途。叶天士治湿热黄疸创立分消三焦法,为我们明确指出了治疗湿邪的具体方法。“湿热气蒸而成,治泄必用气分宣通自效”,“开上焦、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又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记载:“……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又云:“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消石汤。” 而在《医门法律》中,喻昌进一步提出“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 具体方法就是宣肺、利尿、通便。

宣肺法适用于外感引起的黄疸或是黄疸病人合并外感风寒或风热,临床具体应用时首选石膏,还可以选杏仁、桑白皮、桔梗、升麻等药物。临床上宣肺法用的并不多。

利尿法基本每个病人都可以选用,以五苓散、五皮饮为基本方,药如:泽泻、猪苓、茯苓、白茅根、车前子、大腹皮、茯苓皮等。

通便法也是基本每个病人都可以选用,药如:槟榔、法夏、苍朴、路路通、大黄等。

湿邪大多化热,临床上以湿热多见。

当然“治湿勿忘健脾”,适当选一些运脾、健脾药物:薏苡仁、苍术、扁豆、莲子等。

2.2祛瘀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黄疸》中言:“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后来又有人提出“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古代医家有“血瘀存内则时时体热发黄”和“气血不行则发黄”的论述。肝藏血,肝热入血,则血热;肝主疏泄,湿热蕴结于胆,肝胆相表里,导致血瘀,湿热与瘀血胶结,阻塞不通,故缠绵难愈。目前临床上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黄疸并不多,可能考虑到活血易导致出血的问题。但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以活血祛瘀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所致难治性黄疸,明显优于单用清热利湿为主的治疗方法。

凉血活血:旨在清除血中瘀热,使血脉通利,瘀热得清。常用中药:赤芍、丹皮、水牛角、紫草、寒水石等。

养血活血:瘀血日久必耗阴津,使用养血活血,养血而不助热,活血祛瘀滞药。常用中药:丹参、当归、鸡血藤等。

软坚活血:瘀血久结,必形成积,但需注意防止过量出血的弊端。常用中药:鸡血藤、夜交滕、鳖甲、龟甲、地龙、僵蚕、水蛭、蜈蚣、全虫、炮山甲等。

温通血脉: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活血必须温通,使血液运行加快,瘀结得消。常用中药:桂枝、干姜、附子等,笔者较常用桂枝。

通过临床运用,首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退黄作用较缓,当投以活血化瘀之品,退黄作用迅速。从而认识到湿热黄疸的发生与瘀血有关,同时通过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得到此类药物可改善肝血流量,增加肝细胞营养,加速有害物的清除,促进肝细胞代偿功能,有利于变性肝细胞恢复或改善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或促进肝细胞内代谢正常并可预防因过度利胆出现“肝性疲劳”。从而证实湿热黄疸发生,瘀血阻滞起着重要作用,故临床上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之品退黄作用显著,所以金寿山说:“ 活血化瘀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湿热黄疸的发生以湿热为因,肝脾失调为本,因而治疗中,初期大剂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佐以活血化瘀,而当黄疸消退后,则宜顾及脾胃或肝肾,才能促进疾病痊愈,巩固疗效,同时要结合活血化瘀之品,在治疗湿热黄疸中确有良效,应进一步研究开发。

2.3通腑

腑气不通是导致黄疸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腑泻下是中医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有医家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下法能减轻肠内压和胆总管内压,利于胆汁排泄入肠。通腑主要是攻下腑实,使大便通畅,胆汁通过肠道排出体外。通过通腑消除黄疸的主要药物是大黄,正如吴又可“退黄以大黄为专攻”。常用中药:大黄、虎杖等。

2.4行气

可以说,任何肝病都存在气机郁滞这一因素,黄疸也不例外,行气解郁也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行气的具体方法有多种,舒肝解郁是行气,宣肺利水是行气,通下腑实是行气,活血化瘀是行气,凡能使气机疏通,血液畅达,都可以称为行气。湿热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不调,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疸。所以临床上治疗常在祛湿退黄的基础上兼以行气,行气的中药有玄胡、川楝子、郁金、佛手。

2.5宣肺

开宣肺气也是治疗黄疸的一种途径,宣肺既可以提壶揭盖,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也可使大便通畅,使病邪从大便而出,殊途同归。清代何廉臣说:“凡胃家湿热郁蒸于肺气,致肺气不能敷布水精,外达下行,必见烦渴、多汗、斑疹、停饮、发黄等症。”

以上关于黄疸的辨治,并没有涵盖所有治疗黄疸的方法,诸如清热、祛痰、补虚等,对于具体的病例,仍然要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8-04-21)

上一篇: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腰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