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鲜活模式实现有效宣传用科学管理提升运行效果

时间:2022-09-10 07:33:40

以鲜活模式实现有效宣传用科学管理提升运行效果

北京市通州区由“重点新城”到“现代化国际新城”,再到打造功能完备的“首都城市副中心”,其定位不断提升。这是北京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赋予了通州新的历史使命。

通州区从适应城市副中心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在居住小区、机关、学校的全面展开,为解决首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出了新贡献。2010年计,通州区常住人口为130万,加上难以完全准确统计的流动人口,每天所产生的垃圾量已经超越1000吨,因此,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总体减量的责任与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2009年实施垃圾分类开始,通州垃圾分类工作已开展4年有余,那么到今天,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如何?试点小区的市民们能否自觉分类投放垃圾?通过分类,垃圾是否实现总体减量?……我们带着诸多问题走进了居民小区一探究竟……

探访

多数居民能够分类投放垃圾

半壁店小区是位于通州区城铁南边的一个老旧小区,共有896套住房,约2500人口。我们走进小区,在一个垃圾收集点观察半个小时后看到,在9位投放垃圾的居民中,有8位能够按照垃圾筒分类标识进行规范投放。之后对每个桶的垃圾进行检查发现,桶内垃圾基本都是按照分类要求投放的。据小区负责垃圾分类的王顺斌同志讲,起初,垃圾分类对小区居民是一个全新概念。以前,居民们对垃圾的处理往往是顺手丢弃,随处堆放。垃圾分类实行后,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和讲解,并为每户配备分类垃圾袋。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广,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在通州,这样的小区目前共计63个,开展垃圾分类的党政机关共计36个,大中小学校共计17个。今年,通州区市政市容委、环卫中心对40个小区、6所学校实行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将达60%。

宣传

小磁贴测验居民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宣传要注重实效。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初期,一些市民仅为获得纪念品而参加活动,拿到纪念品后,宣传材料扔的遍地都是,宣传效果非常不好。如何让市民打开宣传手册,认认真真阅读上面的垃圾分类知识呢?

通州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介绍说,改变走形式的宣传模式是必要的。大家集思广益,尝试着定做了模拟垃圾分类桶的三个模板,分别是可回收垃圾板、其它垃圾板、厨余垃圾板,并制作了标有旧报纸、大棒骨、塑料袋、剩饭、西瓜皮等上千种小磁贴,然后在各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走上台“分一分”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居民使用标有各类“垃圾”的磁贴,在“绿袖标”指导员的监督下,以竞赛的形式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台上、台下互相提醒,拿捏不准时,台下亲友团们哗啦啦地翻着分类指导手册,紧张地寻找正确答案,以帮助台上的队员快速分类。有时当某位居民刚回答完,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立刻反驳并提出正确答案;有的人别出心裁、引经据典,将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介绍给大家。热闹的气氛使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成为一种娱乐、一种消遣,让居民在欢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垃圾分类意识。

每次活动结束后,通州区市政市容委都会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垃圾分类知晓率、投放率进行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宣传模式效果明显,98%的居民都了解了垃圾该如何分类、如何投放。好多居民还成为了垃圾分类的专家,他们不仅自己学习,还主动为周边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意义,用自己的言行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他们说,“以前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现在连几岁大的小孩也知道了。至少,‘垃圾分类’从一个陌生词变成了一种共识。”

在举办这样活动的同时,通州区市政市容委还开展了其他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鼓励市民自编自导垃圾分类文艺节目,通过诗词朗诵、歌曲、舞蹈、小品、快板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特写

“不差钱”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63岁的屈宝祥是通州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09年10月,天桥湾社区开始推广垃圾分类,他第一个报了名。当时居委会管理人员问他:“您这岁数能行吗?是不是家里缺钱啊?”一听这话他就急了:“我当绿袖标不是为了钱,我不差钱,就是想为小区环境做点贡献。”

虽说屈宝祥已60多岁,可学习热情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每次垃圾分类培训会他都早早到达现场,坐在最前排,认真听讲、做笔记。上岗后的屈宝祥一改过去的倔脾气,耐心给大家讲解。可万事开头难,天桥湾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居民不理解,分类工作推进很慢,好多人都不能正确投放,他就一个一个耐心地指导,人家投放错了的垃圾,他就亲自动手将垃圾进行再次分类投放。

“菜市场里随菜赠送的塑料袋本身就是垃圾,请投在‘其他垃圾’箱里。”“泡沫塑料有再生利用价值,是可回收物。” 每天早上7点到9点半、下午6点到8点半,屈宝祥都会守在社区的分类垃圾桶旁边,不厌其烦地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不少居民都听得不住点头。他说,做事贵在坚持,只要大家形成习惯,垃圾分类就一定会见成效。

时间长了,居民们慢慢被这位老“绿袖标”的朴实和敬业精神感动了,见到他都主动上前打招呼,不仅自己规范分类、投放垃圾,有的还和他一起指导垃圾投放。正是因为有屈宝祥这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垃圾分类的工作岗位上,通州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才得以快速推进。

举措

完善“绿袖标”机制管理

“绿袖标”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一线肩负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责,可以说垃圾分类能够有效的实施,他们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州区为进一步调动“绿袖标”积极性,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效率,将“绿袖标”指导员的管理权下放至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提高指导员的补贴待遇,对于表现突出、认真负责的“绿袖标”给予奖励,对工作出现问题的指导员酌情扣发补助,这种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分类效果。

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通州区还尝试着对“绿袖标”指导员的招募及管理进行试点改革。如,在北苑街道统一由第三方企业负责 “绿袖标”的集中招募、建设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运行、政府监督指导的新型管理模式。此外,还编撰了全市首个符合自身地方特色的《通州城镇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指导手册》,该手册分别从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文件、系统建设要求、档案信息建设体系、相关单位信息资料及近年来通州垃圾分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为垃圾分类的日常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终端

垃圾各有归属

分类后的垃圾去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垃圾分类后,混装清运,必然会影响到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信心。针对此类担忧,通州区不断完善垃圾末端处理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能力,让分好类的垃圾各有归处。

目前,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而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每天产出的餐厨垃圾居多,能占到垃圾总量的60%。这些垃圾到了夏天容易腐烂变质并产生渗沥液、散发异味,对运输、处理都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通州区为63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中的45个有条件的小区安装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使小区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能够就地资源化处理。另外,对于另外18个没有处理能力的小区以及各党政机关、学校所产生的厨余垃圾,统一由通州区厨余垃圾运输车进行清运,然后集中收运到通州区污物处理站的厨余垃圾处理车间进行资源化处理。

可回收垃圾部分,由通州区商务委确定一家正规的回收主体企业负责收集和运输。在各小区内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及时进行回收,经加工处理后实现再利用。对于不可回收垃圾,由区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到通州区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压缩处理,最后实现无害化填埋。

分类感言

市民(澜花语岸小区):“我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生活习惯,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和生活理念”。

学生(潞河中学):“我觉得垃圾分类是一门知识,当我们投放垃圾的时候,应该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厨余垃圾。只有能准确地辨别垃圾类型才能做到正确投放”。

张卫东(通州区市政市容委副主任、环卫中心主任):“我认为垃圾分类是一种责任,是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种社会责任,是对未来所承担的一种责任”。

上一篇:城市治理:理念与制度的双重革新 下一篇:微软,沉睡的云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