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对立统一的和弦乐 谱写辩证调控的协奏曲

时间:2022-09-10 07:23:55

演奏对立统一的和弦乐 谱写辩证调控的协奏曲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教学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中笔者试从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验,遴选几个主要的对立统一关系,谈谈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

关键词:教学 对立统一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74-01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课堂教学调控是一种高度复杂、精妙绝伦的艺术活动,也讲求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

一、快与慢

一堂课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这是课堂本身特有的节奏。实践证明,教学节奏平稳,平铺直叙,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索然少味;教学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跟不上教学的进程,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消化不畅”;教学节奏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阻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调控教学速度,把握快慢教学变化节奏,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般来说,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思维活动量小,讲授的速度应当稍快些;出乎意料的解读顺利处,要言简意赅,加速推进;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妙语连珠,激情飞扬。而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的问题,思维活动量大,讲授的速度应当放慢些,要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听懂弄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作进一步的探讨;措手不及的新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诱,逐步突破。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知识的数量,又保证知识的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另外,要合理使用和分配教学时间,凝聚教学重点的时间,既要“泼墨如水”,又要“惜墨如金”,要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节奏过快,就会使学生反应跟不上,对有的知识似懂非懂。而教学内容若集中在前半堂课,后半堂课就会无所事事,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相反,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慢条斯里,到后半堂课草率收兵,学生在课内获得的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再说后半堂课学生大脑已趋于疲劳,记忆力、思维力等已明显降低,容易出现听课走神现象,此时加快教学速度,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教学散文,特别是名家的散文,对散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而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教学说明文,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而体会文章的情感则要相对快些。

总之,教学速度的快慢要因教学内容而定,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为前提。做到节奏紧凑而不浮滑,速度舒缓而不浪费时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慢相宜,错落有致,从而使教学步骤顺畅、自然,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放与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有规律而非杂乱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短周期活动。这样的思维活动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时间完全放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时间一到,就要“收”――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的讲析可以适当延展,驰骋课堂内外,但最后还要“收”,即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如有位老师教学《匆匆》第4自然段时,抓住作者对自己虚度年华无比懊悔并下定决心要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生感悟,让学生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时代背景及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大“放”特“放”,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惋惜以及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回到课文上来,再一次配乐朗读课文,适时收束。此时学生便能把课文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他们动真心,吐真情,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从内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在读中加深感悟、获得语感、受到熏陶。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的意料,使课堂朝着远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滑去,或削减探究力度,或模糊、冲淡教学主旨,或牵引教学旁枝斜出、割裂良好学习情感和心理,对此,教师要果断摒弃,及时收住。诚然,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这并不等于无所顾忌,没有方向、没有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在瞬间做出合理取舍,适时调控课堂的变化,做到“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

三、动与静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和“观众”,转变为探究的主人、合作的伙伴、学习的主体,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齐动并用,于是课堂便呈现了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活跃态势。但倘若课堂一动到底,缺乏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少学生的静心听课和独立思考,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思维也难以形成,这就要求课堂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冷静的思考、平静的探究、安静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反之,若一堂课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如意。因此,理想的教学态势是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如有位老师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个读、齐读、分组读、合作读、教师引读、配乐诵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乐此不疲,积极参与,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紧张的语言文字训练之后,课时已过了大半,此时学生大脑有点疲劳,精力有所分散,然后老师让学生“静下来”,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透过音乐老教授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来揣摩她的心理,写一写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相对静态的写作过程,课堂气氛由动转为静,学生思维得到了缓冲,他们个个凝神思考,静心写作。由读到写,动静结合,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老教授热情鼓励、帮助青年成才的美好品德。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视角思考课堂教学调控,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正确处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便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调控艺术的规律,发挥教学的整

体功能,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形成小学生倾听习惯 提高数学课堂效益思考 下一篇:浅谈模具设计(CAXA)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