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唐诗》之晨钟的警醒作用

时间:2022-09-10 05:24:57

摘要:以中国人的思维观点看,时间是与人们生活不可分离的概念,可以说时间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时间也就是生命的长度上无法延伸,诗人们更多的把历史、生命以及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所以时间这一概念就变得更坚定情感化和主观化。唐诗的钟声里有历史苍茫的时间忧患,也有超越现实,体悟永恒的意义。就算是时间的指示钟也会能从中体悟超越时间的更为悠远的感受。诗与钟的结合在晨、晓特定的时刻,唐诗钟声便具有了特殊的蕴涵。

关键词:晨钟意象 、警示作用

在浩瀚的唐代诗歌中,唐代诗人对钟声意象有着其独特情怀,根据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一书中统计:《全唐诗》(含《外编》)中具有钟声意义的语词共出现一千二百零六次,共有二百八十多位诗人写到钟声。[1] 其中有很多的钟声意象是在清晨响起。

晨钟诗歌如果只限于晨钟字样不免有些狭隘,所以此处的晨钟包括晨钟、晓钟。其中在全唐诗钟带晨钟字眼的有二十首其中包括四首词,晓钟共四十七首。

晨钟暮鼓,晨钟在清晨所响。晨钟不仅有报时的意义而且给人以警醒。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这首诗是杜甫在洛阳时所作,主要写杜甫游赏寺院后,晚上借宿寺中。重点是描写夜宿寺中的感受,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更有点题之意的是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杜甫已在诗中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然后诗人在经过了一夜的不眠,在刚刚有些困意时,便听到了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宋人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卷三:杜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是“钟磬清心,欲生缘觉”。[2]杜甫诗里的钟声不是儒家入世的敦促,而是佛界超尘拔俗的警醒。

由于钟声的特殊意义,这位忠君爱国的诗人对其钟爱有加,在《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中:“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作者听到了云外传来的钟声,雨后江面的湿气显得远处传来的钟声亦湿辘辘的,作声又听见了远处的摇浆声及鸥鸟的呜叫声所生之景。“含凄觉汝贤”此中有真意了,虽然是表面写鸥鸟实则写诗人自己,有针砭朝廷之意。这最后一句是在前面一切景物铺垫之下所抒发的意图,不难看出钟声是能给人以警醒的作用,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诗人笔下都会把钟声入诗了。清代著名的文艺家文艺评论家叶燮的称赞,其《原诗·内篇》(下)谓:“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3]“云外”是与尘世相对而言的,仿佛经过“江鸣夜雨悬”的洗涤,连象征入世的晨钟也被浸润,劳顿的心灵也被滋润,于是活的超越现实的警示。

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对钟声有着特殊的感情,钟声的每一次撞击都震颤着诗人的心,带有超越现实的警醒,回荡是历史的余音,不仅杜甫爱钟声,纵观历史,为其倾倒的是整个唐代的艺术世界。

诗人韦应物的《答畅参军》中:“高树起栖鸦,晨钟满皇州。凄清露华动,旷朗景气浮。偶宦心非累,处喧道自幽。空虚为世薄,子独意绸缪”。

这首诗首先描绘了秋日的高树栖鸦,晨钟从宫廷里传来。诗人官居朝廷,处繁华之闹市,仍道出“处喧道自幽”的心境,可见此时响的晨钟是对此心境的一种衬托,在晨钟的鸣响之间,任何凡世俗事都化为诗人的独守清幽并劝诫同僚。这晨钟无不蕴含着对仕途的一种警醒。

诗人武元衡的《秋日书怀》中:“金貂玉铉奉君恩,夜漏晨钟老掖垣”。诗人薛据的《泊震泽口》中:“早雁湖上飞,晨钟海边起……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诗人刘禹锡的《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中:“禁漏晨钟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 韩愈在《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中写到:“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升于东”。在这些诗歌中,晨钟都作为后面诗人抒发感悟做铺垫。在报时之外,有不同的警醒之意。

真正能把晨钟写到一种境界的要数唐代诗人常建。这是因为他把晨钟与禅意紧密的结合起来。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在清晨,寻道入古寺,当东升的太阳散在高耸入天的密林中,诗人探着竹林掩映的曲径,眼前就是花丛深处的禅院。鸟儿在山间自在地来来回回,潭水清澈影人。在这样幽静,清雅的环境中,钟声的余响带入诗人进入这纯净怡悦的境界,使诗人忘记尘世的一切,在这禅意浓厚的晨钟声中和清净的禅房深处,领略忘情尘世的意境和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人们厌倦了高度紧张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份平静来使身心调整,当赏心悦目的山水和诸多风景尤其是从诗中体现出来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或许正在于此。那悠然的钟声,带给诗人们无限的心灵慰藉。

晓钟和晨钟相比,唐代的诗人对晓钟倒是对其有些偏爱。“晓”字在《说文》中:“晓,明也”。单单一个“晓”字就已经暗示了天渐渐亮了。所以晓钟不仅有它自身的意义而且还有了形象的画面色彩,这也是诗人更加钟爱它的原因。

广义上的晨钟在时间上有提示人们入世的意思。晨钟催促人们在睡梦中醒来,使得人们投入忙碌紧张的生活中。中国古代人们有着遁世隐逸的情节,对于唐代的文人墨客也不例外,那么对于晨钟,或多或少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寄客舍》。作者为了消除羁旅的艰辛,与留住的故人痛饮彻夜,在清晨无情的晓钟声中,激起了作者的不舍之情,这钟声对于作者无疑是一种催促,催促故人上路,这样的情境下,作者心中不免对钟声激起畏意。

“晓钟崔早朝,自是赴嘉招。”——贾岛《送皇甫侍御》。“晓钟催早朝”,晓钟的声响,唤起人们入世的那一根神经,人们要面对现实的世界,参与各式的生活,晓钟打破了宁静的安然的生活,或者说一种泰然的心态,所以畏惧晓钟成为诗人对入世的一种反馈。“山枕上,常是怯晨钟”。“怯”是对世界的畏惧,对诗人来讲是对日常繁杂琐事的畏惧,是对现实社会林林总总事务的畏惧,更是对缺乏诗意的世界的畏惧。

所以在中国诗人的笔下,晨钟带来了黎明,但是这不是人们所要赞美的旭日东升的壮阔,也不是天清地朗的恢宏境界。而是在晨钟的催迫下表现出的慵懒的无奈和面对俗世的忧惧。

结语: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在唐代钟声入诗作为一个意象,它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和历史的发展,钟声意象的情思的不断净化,以及钟声意象的艺术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钟声意象贮存了历史演进的风风雨雨。唐诗的钟声意象中更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我们从唐诗中的钟声意象去领悟唐人的精神,去领略唐人笔下所抒写的唐人情怀,正是因为笔端下的亘古钟声意象,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去咀嚼它弥留的特殊意味。(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国强,钮绮.诗韵钟声:时间隧道中的穿越与回归——论唐诗钟声的时间意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160-162.

[2]吕本中.彦周诗话 东莱吕紫微诗话 珊瑚钩诗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叶夑.原诗 说诗晬语[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上一篇:基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联盟建设研究 下一篇:差序格局下的农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