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下的农民生活

时间:2022-08-02 05:58:18

差序格局下的农民生活

作者简介:王羽信(1992-),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摘要:费孝通认为,中国的整个基层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式的,而不像西方国家是“团体结构”的。这样的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态的反映,同时也影响了乡村农民人际关系与互动,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既而对乡村的政治、文化也起到了深刻地作用。本文着重描述了差序格局下的乡村农民的生活形态,基于《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和当下实际的乡村农民生活现状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庭;礼治

一、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仅存在于乡村社会,城镇的现代社会和西方国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结构。按照费孝通的解释,他把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称为“团体结构”,意思是说多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再由一个个团体会聚组成一个大团体。“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它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而中国基层的差序格局与这一团体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费孝通用了波纹这一比喻来形容差序结构。就像一颗石子丢进池塘里,这时便会荡起以石子为中心的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是由石子中心向外推出去的。这里的石子实际上比喻的就是个体,而一圈一圈的波纹则是这一个体向外施加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联系。大一点的石子扔进水里时,其所推出去的波纹也会相对地比小一点石子推出的波纹大。这就说明,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缩力的,而“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当个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相当量的财富时,他在整个村子中的发言权和号召力便会相对较高;而一旦他家道中落或者失势了,便会门可罗雀。

二、 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一)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

乡村农民是附着土地而生的。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切物质财富的起源,农民通过在土地上耕种而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只要土地能够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资,农民便不会和其他人发生什么联系。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人和人的互动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差序格局只会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诞生,个体只在必要的时候与他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次要的和后起的。

(二) 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了解

农民是依附在土地上的,因此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他们会世代待在自己所依赖的土地。农民的流动性很低,因此在同一个村落里,由于互动、见面的频率高,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差序格局就是建立在熟悉和了解基础上的,并且通过熟悉和了解来维持这样一种格局。

三、差序格局下的农民生活

(一) 推己及人

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费孝通称之为“自我主义”。一个农民人际互动必是以“己”为中心,进行考量,计算得失后,才把自己的社会影响推向他人,并与他人发生社会联系的。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人或物,农民会积极与其建立联系;但是一旦对方没有了可以提供给自己的好处,那么这种联系会淡化甚至消失。所以,在城里人看来,乡下人不仅“土气”、“愚笨”,更可恶的是“自私”。事实上,乡土人民的自私并不是如杨朱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而是推己及人的,放之于四海、天下的标准最终又要恢复到“己”。

按照这样的说法,国家也仅不过是由己推出去的社会势力的一圈而已,而且是离自己最远的一圈。因此,农民可能就会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国家。

(二) 家族与血缘

真正能够体现差序格局结构原则的是家族。家族是由家庭推出来的差序格局。家族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生育,它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复杂的功能。家族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扩大或者缩小,但是扩大家族的结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了父系这一方面,当然例外的也有,只是相对于大多数而言非常微少而已。

“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你没有遇到大事,夫妇两人能够分工解决的,那么这时就不需要其他的兄弟伯叔了,家的外延只包括了你和你的妻子。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或者棘手的事情,需要伯叔兄弟的帮助时,你就会与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人与人的相处与互动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满足自己的需要,一旦问题解决了,需要满足了,那么这种互动也会因之减少,就连具有血缘的家庭成员也不例外。

(三) 经验社会,以礼治人

在差序格局下,农民都是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的。因此,要处理人际冲突与矛盾,并不需要强制性的法律和社会准则,只需要凭借从祖辈因袭下来的传统来调整即可。

农村人是以礼为生活准则的,农村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便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而传统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积累的经验。经验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凡是依着经验照做的便能解决问题,不依经验便会被判为“离经叛道”。由于乡土社会变化速率慢,因此,后世子孙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的,先辈解决问题的方法流传于后世就被称为“经验”。一旦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过去经验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和解决新产生的问题,原有的经验体系便会面临土崩瓦解的状态。

(四)人情社会

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讲求的是对权利的争求与维护,而中国基层社会的差序格局讲的是人情,攀的是关系。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

人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情。村民们乐于帮助属于他的差序格局内的人,是因为他希望让对方对自己欠下一个人情。被欠人情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主动权,而欠人情的人总想变换自己被动的地位,因此想方设法让他欠回自己一个人情。正是人情的互相牵扯,才加深了双方的联系。一旦人情不在往来了,那么双方的关系也就断了。

四、对差序格局下农民生活的几点反思

(一) 差序格局仅适用于发展缓慢的乡土社会

农民是依附在土地上的生物,世代在土地耕作的人有个特点就是求稳不求变。他们只是承荫于祖辈的地,按照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勤恳地工作。土地不变,环境不变,那么适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易变。再加上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是互相熟悉和了解的人,人口的流动性小,因此乡土社会具有极深的稳定性。在这样发展渐进的社会中,建立在差序格局之上的生活习性、政治、法律、经济、道德、文化也是由先辈祖先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很实用。

但是,差序格局在发展速率高的社会中是形成不了的。发展速度快的社会,每天有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可能与之前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这时旧有经验便会和当前形势发生矛盾冲突,最终促进变革。变革又导致出现新的变化和问题。因此,建立在熟悉和经验基础上的差序格局是不会发生在现代社会的。

(二) 经验社会缺乏活力

完全凭过去经验生活的社会,是个不求创新的社会,同时也是封闭性的社会。相对于基层社会内部来说,稳定是其发展的压倒性前提,但是就其与外界变革着的社会比较而言,缺乏竞争力与创新力,会导致落后于贫穷。

经验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老人言”为尊。这当然有正面的意义:对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也有负面的影响:使衰暮之气弥漫整个社会,影响青年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社会心理老化,导致整个民族精神萎缩。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城乡隔阂的逐步消退,中国正走在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道路。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就目前中国形势看来,似乎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无论乡村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形式如何改变,差序格局结构却会持久存在于农村的发展中,并且保持其本身性质不变。(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上一篇:论《全唐诗》之晨钟的警醒作用 下一篇:“医药分开”视角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