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段六种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09-10 05:19:46

小学语文中、高段六种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有步骤、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自己体验,以此提升学生的以读促悟、善于思考、注重积累、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的具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积累运用;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近年来,我致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舞台,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W生以读促悟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学一篇课文,我一般按照“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的读,具体而言分为通读、读通、熟读、精读、读懂、品读六步骤。

1.通读。在教学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不管读得通还是读不通,要求学生将课文从头至尾通读一遍,以此将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2.读通。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第二次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如果文中有较长的语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注意长句语气的停顿,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或者教读,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

3.熟读。熟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全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最终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4.精读。精读,就是对课文中某些重点语句或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元朝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语句、段落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

5.读懂。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读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

6.品读。品读,就是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了然于心后,有感情、有个性的朗读课文,读出课文中蕴含的情,读出作者的心。品读是读的最高境界。

二、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呢?首先,在学生粗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实时点拨:这篇课文主人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就有了整体的大致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其次,当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是从哪些语段看出来的;作者是怎样叙述这篇课文的,作者在叙述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等等,以此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技巧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在读懂的地方像学习批读文一样作好批注,写好感受。

三、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好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力。“问题提的好,好象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有效提问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其他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其他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提问,根据自己在读了课文后借助了工具书仍然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可以根据自己不懂的内容提问,也可以将自己读懂了且具有启发作用的内容引起同学思考而提问……总之,提的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读懂而设置的引起同学思考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

运用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与辩驳,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由客体转变为主体,从学习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状态。讨论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帮助解决,将同学们提的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找到答案后与同学们分享。即是把个体阅读文章的感受,通过讨论,进行交流与互补,利用集体的智慧,达到各个体基本一致的理解。在阅读中让学生自读课文、深入思考、讨论交流中寻求答案,这即增强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记忆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去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从而获得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能力

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成语、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学生才能在语言表达时有话可写,有情可发。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何积累?即是指导学生将每学一课中的词语、成语、优美句子、精彩片段等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适时背诵,这样日积月累,由少积多,就能为学生语言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六、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的能力

读书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即“学以致用”。人们所学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如何“学以致用”呢?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好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转换。即主要是鼓励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或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成语、古诗、名言警句、优美片段等。另外,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写好学后收获,或者根据课后思考练习进行片段写话。用得好的,教师要给予鼓励,欠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让学生在批判中正确运用积累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黎子耀.《论语密义》[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12

上一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论科技类现场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