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主持国防工办

时间:2022-09-10 04:17:29

罗瑞卿主持国防工办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的时期,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担负着既要满足生产常规的战备急需的武器弹药,又要集中力量搞科研,以突击攻克尖端武器的设计和生产任务。在国防科研、国防工业内部,尖端与常规、科研与生产、制造与维修、整机与配套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全面安排。为解决上述种种矛盾,中央决定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由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主持。

明确职责,理顺与其他部委关系

1961年8月,在国防工业委员会(1960年1月成立,简称国防工委,元帅兼任主任)北戴河工作会议上,总理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在国务院设立国防工业“口”,并在会上酝酿了国防工业“口”的任务与工作方法。11月8日,根据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决定。11月29日,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归口管理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并作为国防工委、国防科委两委之间联系协作和组织日常工作的口子,在党内对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负责。罗瑞卿任主任。国防工办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对常规武器、国防尖端武器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干部和技术力量的培养等问题,进行通盘规划,全面安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加强国防工业各部之间、国防工业同其他有关工业部门、各军种兵种之间的联系,并且组织互相协作配合。

12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国防工办列入军队编制。12月20日,国防工办正式成立,由罗瑞卿兼任主任,赵尔陆任常务副主任,并由三机部部长孙志远、国防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方强、二机部部长刘杰、国防科委副主任刘西尧四人兼任国防工办副主任,郑汉涛任秘书长。不久,中共中央又先后任命张爱萍、郑汉涛、李如洪、邱会作、罗舜初为国防工办副主任,李如洪兼任秘书长。

196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进一步明确规定:国防工办是国务院管理国防工业的办事机构,同时也对党中央负责。它对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委,在工作上是指导关系,两委有关的各项工作,应首先经过国防工业办公室研究处理。12月19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罗瑞卿在国防工业办公会议上强调指出,在国防科学研究机构和国防生产部门维持现状不变的情况下,各委、部要协调的事情,还是先送到“口子”(指国防工办)上来,先通过“口子”上处理,不要事无巨细都直接捅到两位元帅那里去。元帅们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要让他们有时间考虑和掌握大问题、大事情,关于具体工作,在他们的指示之下,我们就要多担一些。如果发生瞎指挥,我们可以承认错误。国防科研的业务工作还是要由科委机关负责,“口子”不管,也管不了,但“口子”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向两委了解一些情况,这要允许。“口子”对基本建设、生产、科研试制,以及整个计划的调整、平衡要管,对科研为生产服务的事情也要管。例如,为了试制某一型号的飞机,六院、十院要负些什么责任,如果发生矛盾,“口子”上有决定之权。又如,科研部门需要生产部门搞试验件、专用设备等,可以直接商量解决的,不必捅到“口子”上来,如果解决不了,“口子”就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决定错了,可以承认错误,否则不好办事。

1963年2月至1965年2月,国务院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机械工业部的业务工作,都由国防工办归口管理。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其任务并入国防工办,从而更加加重了国防工办的任务。

着力解决对国防工业发展方针和奋斗目标的统一认识问题

1962年11月6日至12月19日,罗瑞卿主持召开了国防工业办公会议。会后,罗瑞卿主持国防工办代中央军委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工业建设问题向中共中央的报告》。1963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一报告。

《报告》提出,今后10年内,国防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建成一个基本独立、“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前5年,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完成主要品种的补缺配套项目。后5年,基本补齐缺门,配套成龙,并根据可能,适当扩大规模。原材料、设备、配套产品,必须立足于国内。第二,大力突击尖端科学技术,迅速掌握两弹(原子弹、导弹)的设计和生产技术,试制成功并开始小批量生产6类7种型号的导弹,包括地空、空空(两种),舰舰、地舰、舰地和带有原子弹头的中程地地导弹,并视情况,开始设计研究远程地地导弹。第三,加强常规装备生产,提高战术技术性能。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品种和数量,尽可能按照装备体制,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和军事援外的需要。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报告》提出,必须进一步明确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报告》回顾了近几年来,中央军委根据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对国防工业建设曾经提出的一系列具体的方针。例如:1959年提出“三年开始突破尖端,五年大体形成体系,八年基本独立完整”;1960年提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勤俭办国防工业”,等等;1961年又提出“生产以常规为重点,科研以尖端为重点,基本建设以补缺配套为重点”。上述方针,除了“三、五、八”步骤要求急了一些,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外,总的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必须肯定下来,在今后继续贯彻执行。

1963年12月25日至1964年1月9日,罗瑞卿再次主持召开国防工业办公会议。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着重讲了要继续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工业建设的各项方针任务,力争提前两年,在今后7年内建成一个基本独立完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国防工业体系。他在重申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任务后,说:“像打仗一样,在战线很长的情况下,必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首先突破一点,扩张战果,尔后才能全线突破。”他建议在今后7年内,着重抓航空工业,选择空军装备作为突破口,努力增加品种、数量,尽可能多一些快一些生产出飞机和地空、空空导弹,装备部队。选择空军装备作为突破口,是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的。我们国家需要把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建设得强大一些。同时,我们已经试制成功了歼7飞机,歼7和空空导弹今年即将定型,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也要力争在1969年试制成功。因此,在今后7年内,多一些快一些生产出飞机和导弹来装备军队是可能的。为什么不选择陆军装备作为突破口?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陆军,兵器工业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后主要是满足数量、补齐缺门和解决地区成套的问题。为什么不选择海军装备作为突破口?这是因为造船工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投资见效比较慢,一下子还上不去。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要分步骤,在当前首先是建设一支精干的、有战斗力的海军,将来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再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海军。为什么不选择两弹作为突破口?“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这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既定方针,一定要坚持执行。把两弹很快搞出来,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但是,从突破尖端技术到成批生产两弹,要有一个过程。在今后7年内,两弹主要是解决有无的问题,虽然可能小批量生产一些,但是大批装备部队的可能性还不大。从军队可能拿到装备的角度出发,今后7年内,着重抓航空工业,是比较现实的,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航空工业上去了,可以把科学技术研究、原材料、配套产品、设备、工艺,等等,都带动起来,对科研和内部、外部协作配套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因此,对导弹工业、无线电工业、兵器工业肯定有好处,对原子能工业、造船工业也并不妨害。

我军海陆空三军装备得到很大改观

在确定了“以航空工业为突破口”的方针后,罗瑞卿要求航空工业首先集中力量解决质量问题严重的歼6歼击机和直5直升机的优质过关和转入成批生产的问题。当1963年中国第一代优质超音速歼6歼击机试飞的时候,他亲自到机场观看,给予鼓励。歼6飞机过关以后,他又要求集中力量于歼7飞机的仿制,并确定了研制进度。1965年,他又提出进一步向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和运输机发展的意见。当年,他就批准了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方案,谆谆嘱咐,对这一工作“不能放松,一定不要放松”。他还要航空工业抓紧战术导弹的生产,要求各有关国防工业部门为战术导弹的生产加强协作配套。当1965年2月地空导弹引导站试制成功时,他高兴地说:务必抓紧,以便真正增加我们的防空力量。

在舰艇方面,罗瑞卿根据中国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和海防的实际要求,提出先搞“两艇一雷”(鱼雷快艇、鱼雷潜艇和鱼雷)、后搞“两艇一弹”(导弹快艇、导弹潜艇和舰舰导弹)的目标后,时时关心进展情况。当舰艇用高速柴油机因性能过不了关而卡壳时,罗瑞卿派他的秘书到洛阳舰用柴油机厂蹲点调查7个月,直到高速柴油机过关为止。1965年,用国产材料和设备建造的鱼雷快艇,在“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中,发挥高速威力,击沉海军“剑门”、“章江”、“永昌”号和重创“永泰”号。海战获胜的次日,罗瑞卿再次肯定造船工业继续抓好“两艇一雷”、“两艇一弹”的必要性。

他十分重视新型常规兵器弹药的研制和改进。1964年1月,他在国防工业办公会上提出,兵器工业应着重抓紧大口径火炮和常规武器的补缺配套工作,特别是高射武器、炸药和光学仪器的试制生产。1965年6月,在一次国防工业党委扩大会议上,他再次提出把高射武器、大口径火炮和远程火箭作为重点。他要求无线电工业努力缩短同国际水平的差距,把狠抓基础产品,满足两弹和常规武器的配套需要作为重要任务。

他认为,零备件生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具备了充足的零备件,才能保证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的作用。航空工业1961年至1963年贯彻“以零备件为主”的方针后,他亲自邀集国家有关部门、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领导干部开会,具体落实措施。此后,又进而几次亲自抓海军装备零备件的生产。由于有关军工部门严格执行了“以零备件为主”的方针,在他担任国防工办主任期间,较快地解决了因零备件供应紧张而造成飞机、舰艇、坦克停飞停驶的问题。

罗瑞卿在这一期间的艰苦工作和国防工业战线、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国防工业生产、科研、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他任期内,航空工业继歼6飞机、直5直升机两种飞机优质过关后,初教6教练机的设计定型、强5强击机的全面试制以及新型歼击机投入研制,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上了自行设计飞机的新阶段。造船工业的舰艇生产也已从苏联转让制造,全面进入仿制和自行研制阶段。采用国产材料、设备试制的鱼雷快艇、高速炮艇和自行研制的导弹快艇、火炮护卫舰和中型护卫舰的工作进展顺利,大型导弹快艇、大型导弹潜艇的装配制造也已展开。在兵器工业方面,通过改进设计或自行设计新型大口径炮、高射炮、坦克、装甲输送车等重型装备,在加强火力、突击力、防护力、机动力和加强光学观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第一代107毫米和130毫米野战火箭炮、水陆坦克、轻型坦克等都于1963年先后研制成功。电子工业中长期滞后的基础元器件产品得到迅速发展,师、团以下通信装备开始向半导体化、小型化过渡,军以上远距离通信装备开始更新换代,为飞机、舰艇、火炮、坦克和导弹配套的雷达、电子装备、电子计算机和半自动防空体系都展开了研制,开始摆脱仿制局面,走上自行设计的道路。

战术导弹方面,空空导弹的仿制获得了成功,地空导弹进入定型,舰舰导弹也完成了大量的试制工作。航空、兵器、电子、造船工业为配合两弹试验而承担的任务都按国家规定的进度完成,保证了原子弹和中程地地导弹试验的需要。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壮大了人民保卫国家的实力,提高了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实现进一步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调整了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狠抓了大、小三线建设

在196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344次会议上,鉴于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务重、门类多和业务工作复杂的情况,罗瑞卿提出,为加速无线电工业的发展,适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议把无线电工业从第三机械工业部分出来,成立单独的无线电工业部。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以第三机械工业部无线电工业管理总局为基础,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对整个无线电工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由王诤任部长。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防工业的管理,适应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罗瑞卿和国防工办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建议,将兵器工业和造船工业从三机部分出来,再成立两个工业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一建议,于1963年9月17日决定,以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管理总局和坦克车辆管理局为基础,成立第五机械工业部(简称五机部),由邱创成任部长。以原第三机械工业部造船工业管理总局为基础,成立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由方强任部长。三机部只主管航空工业管理总局所属企事业单位,部长仍由孙志远担任。

1964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大小三线的战略部署,国防工办在京召开国防工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国防工业大小三线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罗瑞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着重讲了关于调整一线、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和地方军工厂的问题,号召大家发扬延安作风和南泥湾精神,少花钱,多办事,精打细算,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三线工厂厂址的选择,要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工厂建设要贯彻执行小型化、专业化和便于相互协作的原则,不能搞大而全和小而全。小三线军工厂的建设,要立即规划,付诸实施,越快越好。建设小三线军工厂,不要把它只看作是解决地方武装的需要,它也可以供给正规军的需要。这件事情办好了,国防工业的合理布局也就基本上解决了,至少轻武器及其弹药可以基本上成龙配套了,各省可以独立坚持了,也就可以实现所讲的,万一敌人打进来,沿海各省被敌人占领,还要坚持跟它斗,野战军、守备部队和地方武装结合起来,跟它斗。要赶快行动,在三年内把地方小三线军工厂建设起来。从此,全国各地的小三线建设迅速开展起来。

在这次会上,罗瑞卿特别讲了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的问题。要求大家本着“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精神,按照规模小、专业化和便于相互协作的原则,以及“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迅速制订具体规划方案,集中力量,争取时间,积极行动。

这次会议结束后,国防工办按照会议决定,由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率领各部主要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组成10个地区选厂组和一个中心组,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历时两个月,分别在10个地区勘察了47个专区的1000多个厂点,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连续写出了关于国防工业三线建设布局、厂址选择、动力和设计施工等4个专题报告,经罗瑞卿审改后上报中共中央。196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从1965年开始,国防工业基本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三线地区,三线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全面开展起来。

后来,虽然受到“”的影响和干扰,推迟了原定的建设进度,但由于广大建设者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小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到1980年底,国防工业大三线地区拥有的企事业单位比1964年增长3.64倍;拥有的职工比1964年增长2.15倍;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战略武器的生产、科研和试验设施,大部分都在三线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小三线地方军工厂都已建成,并达到了能成批生产团以下轻武器的生产能力。现在,三线地区许多尖端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基地,都是按照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规划蓝图建设起来的。

重视国防工办系统的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为了加强国防工业战线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1964年5月19日罗瑞卿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关于成立国防工业党委和国防工业政治部的建议。6月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罗瑞卿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简称国防工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国防工业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随后成立了国防工业党委,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对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的工作,实行统一的集体领导。同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罗瑞卿《关于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领导干部配备和国防工业党委组成的报告》,决定国防工业党委由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孙志远、王诤、邱创成、方强、邱会作、郑汉涛、李如洪、袁成隆、高德西等13人组成,由罗瑞卿任第一书记,赵尔陆任第二书记,并决定由罗瑞卿、赵尔陆、郑汉涛、李如洪、袁成隆、高德西等6人组成国防工业党委常委,由赵尔陆兼任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袁成隆、高德西为副主任,后又调黄远为副主任。

在国防科研、生产中,罗瑞卿十分注意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希望广大知识分子通过科研、生产的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为国防工业做出贡献。1963年9月27日,罗瑞卿在关于造船工业建设的报告中,要求研究设计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协助工厂解决正在试制的新装备的技术问题。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熟悉工艺,锻炼技术,使研究设计与当前生产密切结合。1964年9月3日,他在国防工业会议的总结发言中,号召有出息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应当到前线去,到研究、设计的前线,试制、生产的前线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1965年2月8日,他看了江南造船厂产品设计革命的报告后,再次提出科技人员到科学试验和生产前线,认真接触和研究一下我们国家的实际,虚心听取工人同志们的意见,做一个产品设计工作的革命促进派。直到1965年11月8日,罗瑞卿在广州视察工作时,仍关怀着知识分子,专门就发挥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科学家的作用问题打回电话。他说:要重视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要大胆提拔使用他们,特别是那些政治上强,专业上有成就,有发展前途的,更要如此。他还提到要注意减少专家们的行政事务工作,少让他们开一些会,一定要使他们至少有70%—80%的时间用于专业。要真正使他们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用于专业上,使他们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罗瑞卿在政治工作中重视抓典型,总结经验,来推动国防工业的全面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国防工业战线开展了外学、石油部,内学二机部的活动和学习沈阳飞机厂、发动机厂与成都飞机厂、发动机厂的“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开展了范围广泛的产品设计革命和基本建设设计革命的活动;通过对一些重点工厂严重浪费事例的揭露,在国防工业战线开展了检查和反对浪费的活动,等等。

从1961年11月国防工办成立,到1965年底罗瑞卿遭一伙诬陷迫害,在长达4年之久的日子里,罗瑞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罗瑞卿管理国防工业的时期,是国防工办和国防工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69年12月,罗瑞卿被打倒4年后,中央军委成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军委工办),负责国防工业的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国务院国防工办同时撤销。1973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军委工办,恢复国务院国防工办。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国防工办列入军队序列。1982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亦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即国防科工委。

上一篇:职场新人工作压力管理分析 下一篇:明星和菜鸟基金经理的差别(中):选择是件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