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旗地区夏季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时间:2022-09-10 04:10:24

鄂伦春旗地区夏季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摘 要]2014年7月7日至9日鄂伦春旗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在MICAPS3.2软件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卫星云图等多方面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阻高、“浣熊”台风、冷空气和中尺度扰动的协同作用和稳定维持是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副高;西南暖湿急流;冷涡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74-01

引言

短时强降水不断积累产生的较大的降水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暴雨,暴雨这一天气现象也一直是国内外重点研究的课题,产生了对不同地区的暴雨产生的许多相关研究[1-3],气象工作者对其形成机理到预报做了系统分析,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最近几年,通过气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积累经验,系统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手段已日趋成熟。

1 天气实况

2014年7月7日至9日,鄂伦春旗普降大到暴雨,3日累计最大降水量为74.9mm。7月7日23时至8日23时,当地宜里镇遭受暴雨袭击,累计降水量62.7mm,其中一小时最大降水量21.7mm;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宜里镇受灾人口135人,受灾面积164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17公顷,10户23间房屋过水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2 环流形势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分析

500hPa场分析:从高空图(图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内蒙古中东部有一明显高空槽,由位于东北部的低涡向西南伸出,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高度槽的发展;冷涡南部存在一支西南急流,急流核最大速度为24m/s,我旗处于急流出口处左侧。通过对比8日20时500hPa图发现,低涡动速度缓慢,且通过7日700hpa和850hpa高空图(图略)分析来看,低涡垂直方向发展相当深厚,那么导致此次低涡如此稳定维持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谢义炳、张镡等在我国北方大范围暴雨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立足低纬度,强调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受到其启发,我们分析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不难发现,中低纬度系统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影响。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台风“浣熊”沿华东沿海北上,使得副热带高压脊经向发展北跳至35°N、130°E附近,并与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南北叠加,形成南北向庞大的阻塞高压;东亚阻高的加强,抑制了内蒙冷涡东移南下的速度,这就是此次冷涡垂直方向发展相当深厚,并且水平移动缓慢的原因。

3 水汽条件分析

3.1 水汽通道

从高空图(图略)中我们可以得出,印度季风低槽发张相当强盛,已扩展至青藏高原;图1中我旗对流层低层形成了一支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达到内蒙中东部地区,不断地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内蒙中东部;我旗中低层处于湿舌范围内,且在内蒙中东部一支低空急流,急流核最大速度达到20m/s,我旗处于低空急流出口处,将由渤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我旗上空,为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

3.2 水汽条件

根据7日20时及8日08时相对湿度场(图略)分析看,从近地层到中高层,鄂伦春旗都处于一个相对湿度高值范围区内,虽随时间发展略有削弱,但到8日20时,鄂伦春旗仍处于一个80%-90%高值区,冷涡夹杂水汽量较大。

4 动力条件分析

4.1 涡度场分析

从7日20时至9日20时的1000hPa-500hpa中低层涡度场分析来看,最大正值中心沿鄂伦春旗西南部往东北方向移动,其中最大正值处在850hPa,中层相对较弱,但中低层涡度差别不大,可以看出低涡垂直方向发展相当深厚。

4.2 散度场分析

从7日20时至9日20时的1000hPa-500hpa中低层散度场分析来看,在8日08时鄂伦春旗85hPa的散度场为负,散度场最大负值区位于东北部方向(最大负值中心强度达到-28*10-1),但此时500hPa的散度场在东北部为正值(最大正值中心为26*10-1)。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此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提供了动力保障。但同时注意到鄂伦春地区在8日08时,从1000hPa-500hPa都处在一个湿舌范围内,T-Td值相对较小,没有出现强对流天气的上干下湿的典型条件,根据地面观测记录分析得知,当日并没有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气层结相对稳定。

5 云图分析

从红外云图分析来看(图略),7日白天在内蒙中东部有自西向东至大兴安岭地区的带状云系,色彩相对均匀,云系东北部方向对流发展较旺盛,随着贝胡冷涡的东移南下;7日20时后,云带的其选型曲率明显加强,在鄂伦春旗上空已呈一涡旋性云状;从水汽云图看,涡旋性云系不断将西南暖湿急流所携带的水汽输送到鄂伦春旗上空,同时,云团尾部又汇集了来自鄂海海面的大量对流云团;8日20时,涡旋性云系略有东移北抬,鄂海阻高有所减弱,西部的云带边缘清晰,冷涡有东移南下趋势。

6 结论

通过上述对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对内蒙古东北部地区鄂伦春旗在2014年7月上旬一次暴雨过程概况的了解和分析其天气形势,产生这一天气过程概况的因素,得出如下的结论。

⑴此次内蒙古东北部鄂伦春旗的大暴雨是在高层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是西南暖湿急流和深厚冷涡相互交汇造成的。

(2)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较好的水汽条件和深厚的有利系统条件下产生的,暴雨区域水汽通量散度、正负涡度的走向、范围基本一致。因此正负涡度、水汽分布状况是暴雨预报着眼点之一。

(3)东亚阻高、“浣熊”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是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 倪允琪,周秀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形成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气象学报,2004,62(5):647-662.

[2] 尹东屏,胡洛林,曾明剑,等.梅汛期中的暴雨和大暴雨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气象科学,2007,27(1):42-48.

[3] 周秀骥,薛纪善,陶祖钰.华南暴雨科学实验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9-10.

作者简介

张炜光:男,1988年12月,工作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气象局,学历:本科。

邓波:男,1989年11月,工作单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气象局,学历:本科。

杨恺:男,1987年8月,工作单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气象局,学历:本科。

侯海婷:女,1992年2月,工作单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气象局,学历:本科。

上一篇:关于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监测分析 下一篇:UPS不间断电源的原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