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非智力因素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

时间:2022-09-10 04:03:32

通过非智力因素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

摘要:通过非智力因素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志愿者的个人潜能,为服务工作挑选出最合适的人才,而且还可根据个人的参与动机、兴趣趋向、性格特点、情感及意志状态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促动 志愿服务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及作用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一词,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于80年表《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和心理界对非智力因素的普遍重视。在内涵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总的概括为:非智力因素指在智力认知过程中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但对认知过程的起到动力作用、定向影响、调节弥补等的因素,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

通过非智力因素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是以提高志愿者的个人潜能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和培训,激发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培养积极的态度,鼓励建立坚强的意志品质。本课题组对苏州科技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志愿者应具有的品质调查,发现耐心、热情、善解人意、真诚等这类非智力因素远高于知识渊博。因此,经过非智力因素培训,就能够充分挖掘各人的优势和长处,扬长避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使服务工作事半功倍。

二、非智力因素引导的具体内容

1、从志愿服务的动机引导

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许多组织者往往只注重服务效果而忽略志愿的参与动机,过分重大我而轻小我,反而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志愿服务是一项无偿服务,所以组织引导者应摸准各人的参与动机,将个人因素与服务效果结合考虑,平衡好“大我”与“小我”。根据我们的调查,参加志愿活动可以组织工作能力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等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可以多组织这方面的拓展和讲座。

2、从志愿个体的兴趣引导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当一个人对某事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兴趣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志愿者,我们就应注意管理知识、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训;兴趣在沟通工作的志愿者,就应加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及沟通能力的培训;兴趣在基层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就应按愿意从事的工种,加强专业技能、团队意识和责任心的培养。

3、从志愿个体的情感引导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旺盛,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对于拥有乐观情绪的志愿者,在培训时应注意培养稳重处理事件的态度和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相反对于情绪低落消极的志愿者,则应加强心理知识和单独处理事件能力的实践培训。

4、从志愿个体的意志引导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来必然会遇到很多的个人困难和障碍,因此,在培训时组织者就应注意抓住个人的不同情况,注重激励措施。对于注重物质性因素的志愿者来说,在培训时我们应加强团队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培训,增加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兴趣,鼓励他们建立坚持下去的信念。而对于注重社会情感性因素的志愿者来说,培训时我们可以多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及时认可他们的工作并给予表扬,使他们通过工作来满足自我价值实现。

5、从志愿个体的性格引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对所进行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对积极性格的志愿者,我们培训时应该加强培养他们工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有消极性格的志愿者,我们就应该多培养他们性格的坚定性和心态的积极性,努力培养他们向积极性格转变。

三、非智力因素引导的原则

回顾过去几年笔者所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笔者认为非智力因素引导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志愿个人自愿原则

如果一些志愿服务不是自愿参加,而是在强迫下参与的,其社会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被迫参与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志愿者,他们即使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也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强制参与、强制“奉献”,对志愿者进行单位化管理,不符合公益活动的自愿性。

2、精神培养优先原则

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 任何的引导培训方法都要以志愿服务精神培养为优先原则。重视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 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中,让更多的同学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

3、志愿活动非牺牲原则

作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不应该要求或者倡议志愿者一定要以牺牲和剥削自己的形式来服务别人。志愿者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不牺牲自己根本利益和基本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在引导培训过程中应鼓励志愿者从实际出发,从服务需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4、榜样示范及激励原则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引导者, 更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带头吃苦,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培养和提高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志霞、吴豪.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98-105

[3]唐婉、张励、黄碧卿.国内外志愿者的行为动机研究.校园心理.2010.Vol.8,

[4]曹丽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及培养途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5] 左丹弘. 谈CAI教学环境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SGSY2009YB286.

上一篇:浅析美国经济衰退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