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暴力研究

时间:2022-09-10 02:58:37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暴力研究

摘 要: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暴力主题的描写十分丰富,本文在梳理莫里森这一写作特色的文学渊源及其现实基础的前提下,着重阐述了《宠儿》和《秀拉》这两部小说中母弑子这一极端暴力行为及其表现意义。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暴力主题 《宠儿》 《秀拉》 母弑子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它基于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因而它常常成为被称作“人学”的文学的描述和探讨对象。西方文学中就一直保有暴力主题这一传统,如希腊神话中有关美狄亚的故事、悲剧《俄狄浦斯王》、《麦克白》等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都展现了不同维度及表现形式下的暴力主题。而“暴力像樱桃酱馅饼一样,是美国的特产”[1],美国文学中的边疆小说、哥特小说、牛仔传奇等都奠定了美国文学的暴力传统,尤其是非裔民间故事中弱小动物为生活所迫而使用的暴力的主题及南方文学中人们捍卫尊严而诉诸暴力的骑士文化传统。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继承并充分运用了这一文学传统,在她的作品中大量、集中描绘暴力这一主题,从而构建起一个浓墨重彩的暴力世界,这些暴力涵盖黑人种族内部个人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及黑白种族间的暴力。

莫里森笔下的暴力描写同时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美国黑白种族间的冲突由来已久,重建后黑人形象的“妖魔化”强化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相互仇视[2],从而使种族暴力不断升级,处于暴力事件中心的非裔美国人民既是暴力的承受者又是暴力的发起者[3],在暴力的漩涡中无奈地挣扎着。这一状况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主题十分多元化,包括谋杀、、纵火、自残等。其中,黑人妇女杀子这一极端暴力行为多次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非裔美国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曾经是肯塔基州一个名叫“甜蜜之家”的种植园的奴隶。种植园主加纳先生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奴隶主。他死后,加纳太太请了她弟弟“学校教师”来管理,“学校教师”和他的两个侄子严酷凶狠,对奴隶任意虐待,滥施暴行。为了追求自由,怀有身孕的塞丝开始了逃亡之旅。经历了一路艰辛的塞丝最终到达了辛辛那提,与婆婆及先前送出来的孩子们团聚。然而,二十多天后,“学校教师”带领人马追踪而至。为了不让孩子们回到种植园重新去过那种非人的生活,塞丝割断了不到两岁的女儿的喉咙。

传统文学中的母爱总是与母亲的温柔、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紧密相连,塞丝同样具有这种天性,她对女儿的爱是深沉而强烈的,她曾对保罗・D讲述当初喂养孩子的情景,“只有我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饿了,就马上去喂她;只有我知道她什么时候饱了,就马上把她放下”[4]。女儿死后,为了给心爱的孩子立一块墓碑,她不得不向石匠出卖自己的肉体,足见她对孩子的疼爱。但塞丝做出了这种在普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确是残忍、违背道义的杀子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她的这种暴力仍是源自母爱,只是这种母爱惨遭异化。当时严酷的奴隶制度对黑人奴隶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伤害,塞丝作为母亲无奈地为女儿选择了以肉体的毁灭来换取精神的自由,而她的内心却一直饱受折磨。因而,塞丝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暴力行为并不能理解为黑人女性母性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而应解读为极端环境下的母爱表现,从而引发人们深思奴隶制引发的人性危机与道德危机。同时,表现出黑人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及其争取自由的决心,她们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与尊严高于一切,当子女面临受辱的可能时,他们忍痛替最心爱的人做出了毋宁死的选择。

另一部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秀拉的外婆伊娃结婚五年后被丈夫抛弃,留下三个孩子相依为命。为了养活孩子,伊娃故意让火车轧断了一条腿以领取每月二十三美金的抚恤金,从而撑起了整个家。伊娃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爱都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当女儿汉娜遭遇烈火焚身时,伊娃奋不顾身地从三楼跳下,拖着血淋淋的身子爬过去救起自己的女儿。她曾经对女儿说道:“你们咳嗽,我看护着,以免肺结核把你们带走。要是你们不出声地睡着了,我想,主啊,他们死了,就把手放在你们嘴上感觉是不是还在出气。你说什么,我爱你们吗?丫头,我是为你们活着,你的笨脑瓜连这也想不通啊。”[5]伊娃唯一的儿子布朗婴儿时因便秘差点死掉,她用仅有的一点猪油掏通了他的救活了他。后来,布朗应征入伍,退伍之后,战争给他带来的精神创伤使他沉溺于,伊娃为了阻止儿子一直沉沦下去,在他身上浇上了煤油,眼睁睁地看着他烧死。在伊娃看来,她这么做是为了儿子有尊严地死去,是出于对他的爱。当母爱只能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时,母亲和孩子的生存境况可谓陷入了绝境之中,消除这种异化的母爱必须从改善黑人的生存及精神环境开始,这也是莫里森透过母弑子这一暴力主题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之一。

这两部小说中,莫里森都将母爱与暴力并置,从而更加凸显出作为母亲的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他们被困在母性人道与种族迫害的夹缝之中,用近乎疯狂的举动表达了内心对平等与自由的渴望,为子女做出了以死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的选择,以此代替了他们不能用声音倾诉的内容与话语,对这些黑人母亲而言,暴力已成为她们拯救自己孩子的唯一手段。

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描写挑战着人们的阅读体验,更考验着人们的反思能力,启迪人们深思。从莫里森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暴力已经成为非裔美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其命运构成的必然因素,人们应该觉醒并深思:是什么使暴力这种人类非常态长期广泛地存在于美国黑人的日常生活中?是隐藏在母亲形象背后的深层的社会与文化根源,是主流文化对黑人民族心理的浸染和扭曲,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长期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董乐山.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J].美国研究,1987(2).

[2]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1877-1914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60.

[3]朱小琳.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世界[J].外国文学评论,2009(2).

[4]托妮・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6.

[5]托妮・莫里森.胡允桓,译.秀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8.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校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资助专项项目“对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文本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416239)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勤观察,善发掘 下一篇: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互动方式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