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病治气 久病治血

时间:2022-09-10 02:43:24

“初病治气,久病治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此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这是叶天士根椐自己的实践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来的。为了说明人体经络与气血的关系,阐述“初病治气,久病治血”的道理,叶天士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即“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一般说来,疾病的发展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初期在经,可以从气而治;随着病情的发展,疾病会深入络脉,可以从血治。叶天士的这些理论,实际是前人理论的升华。历史上,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疗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等,其依据就是久病不愈时,气血痰湿等已经由经入络,因此一切内伤疾病或脏腑久病均可取络穴治疗。

《黄帝内经》曰:经中主要行卫气,络中主要行营血,气病多在经,血病多在络。也就充分说明了初病时治病要从气着手,久则病邪由气到血再到整个脉络,治病则从血治。这个理论在《中医各家学说》一书中也阐述得非常清楚。“久病入络”的“络”是指血络,按现代医学所表述的是,一些慢性病由于迁延日久,病邪深入人体,使血络受病。“初病湿热在经,久则淤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这是指随着病情的进展,病邪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变化。

卫气营血 病邪侵袭分4步

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也是与上述理论相关联的。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失常,破坏人体的动态平衡。他认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邪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把病邪侵袭不同部位的表现分为4类:卫分症候;气分症候;营分症候;血分症候。

1. 卫分症候

病邪侵入人体后由表入里,首当其冲的是卫分,最浅表的一层,疾病初起,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卫分症状,主要累及肺,肺卫功能失常,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咽喉肿痛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邪气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产生表里传变而入气分,较皮毛深了一层。

2. 气分症候

气之为病,含义最为广泛,所以《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气虚、气滞、气逆皆属于气之病变。气分是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二道主要防线,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推动和温煦的作用。

人体的气,从中医理论来说,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父母给予的生命;二是后天的饮食营养,使之逐渐充盈;三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清气,谓之为灵气。气通过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维持和养护人体的生命活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它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激发和推动作用。所以当病邪侵入气分,正邪就会发生争斗,早期就会产生心烦、口渴、咳嗽、胸痛、下痢等一系列症状,如果没有及时诊治,病变进一步加深,上述两方面就会受到影响,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导致机体的某些活动功能降低或衰退,也就是所谓的气虚,如气虚不固,表现为自汗、盗汗;气虚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使人精神萎顿无神,头昏耳鸣;气虚可使人体水液代谢失调,水液输布障碍,可成为痰饮(编者注:痰饮是中医术语。这里说的痰并非咳嗽吐出的痰,而是代谢过程中在组织间停滞的水分,清而稀者为水,稀而黏者为饮。在肠道中停留,沥沥有声者为痰饮)或水邪泛滥而全身肌肤水肿等。

3. 营分症候

随着正气的虚衰,病邪就会深入营分,出现营分的症状,病邪内陷,动血耗精,病情更加严重,口渴、心烦不寐。

4. 血分症候

随后并入血分症候,损伤人体精血津液,病变累及五脏六腑,言语神昏,吐衄、便血,尿血等,从上述可以看出,疾病是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不断发展的,经过由表入里4个阶段。经主气,病邪入气以辛、香、润、温之品疏理气机,通调血脉是治病邪在气的一般大法;病邪入血络分先虚实,常用辛润通络、辛香通络、辛温通络、虫类通络等法。

分清初病与久病

正因为如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治病时需要分清是初病还是久病。初病很清楚,就是开始生病时的一段时间。所谓久病就得看患病者的体质和病情进展情况,对一些体质强的患者,也许疾病就终止于初病,对于体质弱者也许半月、半年进入了久病。要根椐病情发展而定,比如有些人“久病多淤”,有些人“久病多痰”,有些则在临床上体现“久病多风”,这需要医生在临床上进行详细辨证。不管是什么情况,归根到底,都是由初病时的邪气逐步入络出现的虚、滞、淤等的变化。因此在诊治时,一般要在活血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祛湿、祛风等方法。

古老理论的当今用途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医这种古老的、纯朴的理论,对现代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医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首先,能使我们辨别病症的部位,不同的症状,表明病邪在不同部位。卫分症主表,病变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咽喉及肺,病情较轻,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施治,如用一些治表证的药物;气分症,证多主里,尚未与营血相合,病变部位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病邪开始由表入里;至营分症,病邪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症则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多侵袭心、肝、肾,必须认真对待,则要使用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等药物,病邪深入营血将威胁人的生命,切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我们通过辨证,可以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病邪进一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4个不同阶段。

再次,可以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由表入里,从卫开始,循序渐进,传到气分,营分,血分,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救治过程中少走弯路。当然在临床上也不一定是按此顺序由表及里,也可以从卫分直传营血,这种逆传的方法,医生也可以根椐病情的发展变化来判断。

上一篇: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 下一篇: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