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凯的保定映像

时间:2022-09-10 02:15:37

一个赫赫有名的老牌大国企,曾经是这个城市质量最大的星球,几乎吸附了所有的尘土。居住在这样的城市中,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你都绕不开这个企业。它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是大家共同的记忆和城市符号的源泉。但是后来……

一亩泉

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的满城县,有一座闻名于世的满城汉墓。

1968年5月,某部在灵山上打防空洞,炸开一个洞口,看到里面好像是古墓的样貌,遂请来七十多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鉴定。郭沫若已经找寻这座古墓很久了,很快他就认定这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和夫人窦绾的墓葬,所凿之处是刘胜墓的南耳房。

这座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刘胜和窦绾穿的那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后来满世界展出,还进了中学课本。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之后发生的另一段故事。

古墓发现之后,距离灵山五华里的一亩泉突然干涸了。

一亩泉因泉阔一亩,故而得名。它不像满城汉墓那么名满天下,却是当地人的福祉之泉。当年,一亩泉和附近的鸡距泉等几水汇集,向东南流去,被称为一亩泉河,流域面积不大,流量却很大,到了保定城下,与西边来的候河和清水河合为一支,河以府名,故称府河,向东直入白洋淀。

一亩泉曾是府河的重要水源,是保定市的用水倚赖。它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的居民生活用水,还成就了坐落于保定市的乐凯集团。

乐凯的前身化工部第一胶片厂,创建于1958年7月1日,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部设在保定市。这个项目的选址,还颇费了些周折。

胶片属于感光材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大。1956年,文化部电影局组织7人选厂小组到各地考察,选厂小组认为,在四川省成都市城东严家三座坟地区适宜建设,城东保和场及城南三瓦窑二区可做备选。

可是,电影胶片是精细化学工业,文化部无力建设,报国务院批准后,划归到化工部领导。化工部又成立了选厂组,去成都、金堂、鄂县、保定、长春等地复查,最后厂址才选定了保定市西郊。

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不过第一胶片厂落户于此,不仅因为保定的地理位置重要,更关键的是,距厂区十余里的满城县有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无铁质成分的一亩泉水,能满足胶片厂每小时用水1100吨的要求。

选址工作是非常认真的。当年在保定市建设局工作的李松欣,为了弄清一亩泉水质的变化,每周两次骑自行车去一亩泉取水样,装满2.5公斤的水瓶,交市化验站进行二十余项化学、物理分析,有的水样还要分送国家有关部、委、局单独进行专项化验。很多年过去了,被称为“保定市城市专业规划第一人”的李松欣,对这些事记忆犹新。

可是,建厂12年之后,随着满城汉墓发掘,泉水就干涸了。当时有“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之说,一些神秘主义观念流布于民间。

也是在那一年――1968年――出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

而今的一亩泉,不仅没有了泉眼,原地也被填平,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土层。原池东南侧有四五米深的大坑,堆满了垃圾。大坑之南修建了新一亩泉池塘,全靠自来水和雨水养护。

老乐凯

一亩泉已非往昔,乐凯也是。

尹培军从1982年就进厂了,现在是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高级主管。考大学失败之后,尹培军尝试着找工作,有一个进入税务局的机会,可是他父亲觉得,税务局的人就是站到大街上收几毛钱,不体面。后来,他进入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公司,学起了裁缝,待了半年。

尹培军的父亲是乐凯的老员工,父亲退休之后,自己就顶替进入了乐凯。在当时,进入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老牌大国企,才算是真正有体面。

进了乐凯,用外人的话来评价就是:“找对象的标准提高了一大截。”原来的标准还是一米六、小眼睛、中等白、有颗小虎牙可以将就,但是在乐凯工作,那得一米六五、大眼睛、皮肤白皙、牙齿整齐了。虽是玩笑话,却说出了当时的乐凯在保定的地位。

1990年代以前,西郊是保定市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另外七家在“一五”计划期间进驻保定的重点项目,与乐凯一起并称“西郊厂”。

1949年后,保定曾有向京广铁路以东而非向西的发展规划。厂的选建,冲破了这个规划。国务院组织中外专家和有关部委多次研讨论证,认为西郊不仅有一亩泉地下水源,而且不受主导风向影响,地形平坦,地耐力强,交通方便,遂形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新工业区。

厂中有七家呈南北排列。由北向南依次是604厂(保定钞票纸厂,中国唯一的钞票纸生产企业)、保定化纤厂(天鹅化纤集团,曾是亚洲同行业中的老大)、保定热电厂、第一胶片厂(乐凯集团)、保定变压器厂(天威集团)、482厂(风帆蓄电池集团)和保定铸造机械厂(回退30年,一直是中国铸造机械的龙头)。

七大厂西侧为铁路专用线,东侧开辟出一条新路,就是现在的乐凯大街。以乐凯为中心点,向北是乐凯北大街,向南为乐凯南大街。厂中的另一家――保定第一棉纺织厂(现为依棉集团)――就在乐凯的对面,与七大厂隔街对望。

当年的乐凯效益非常好。市区还都是平房的时候,乐凯就给工人们建起了四层楼。乐凯还在生活区建起了一个菜市场,因为员工们收入高,连菜价都比市区要高。

二十多年过去了,四层楼在保定市区的建筑中早就不显眼了,可是菜价依旧要比市区高。尹培军说从这里花上20块钱打车到市区、吃完饭再打车回来的总费用,都比在西郊的饭店吃上一顿要便宜。

可是,厂已经不比当年那般辉煌了。乐凯对街的棉纺厂极不景气。钞票厂、热电厂发展还算可以,但是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日的“牛气”,乐凯也是一样。

厂中,天威集团效益最好。这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巨型变压器的企业,是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看上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是风光。这让尹培军这位老乐凯非常羡慕。

“每次有人来拉货,那个车轱辘我们都数不过来,要有一百个吧,车就像个大蜈蚣,路上还有好多行人拍照。据说,把做好的变压器送到三峡,要提前很久就研究路线。前面有个收费站,变压器太高了过不去,那就在快到那儿的时候先把收费站拆了,等车过去之后再修上。他们日子好过,50年以后的订单都满着呢。”尹培军说。

起伏之间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这是一首流行于保定及其附近地区的民谣。铁球又称健身球,它通体圆滑,明光净亮,球体中空,内装音板和钢簧,握在手中运转,优美动听。保定面酱始产于清康熙十年,是理想的烹饪调料。春不老,是人们冬春季节

喜爱的小菜,与雪里红属同科,却有区别。

这只是说土特产。与当地人攀谈,问保定的城市名片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到直隶总督署、乐凯、驴肉火烧。这个“三宗宝”,远的近的、吃的看的、大工厂小买卖奇怪地交杂起来。

“这没有什么好诧异的。”张和平说,“以前的乐凯足以代表保定城和保定人。”

五十多岁的张和平出生在保定,小时候他不知道乐凯是做什么的,只是从大人的谈话中知道那个厂子很不错,他想如果是那个厂子的孩子,一定比别的孩子吃得好。年轻的时候,他想去那里上班,可以很自豪的和别人说起“我在乐凯工作”,那是身份的象征。不过,他去了另外一家工厂。如今,他所在的厂子濒临倒闭。

建设第一胶片厂,为的是弥补中国在电影胶片市场的空白。第一代乐凯人克服前苏联突然撤走援建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照相软片、黑白电影正片、彩正片、民用胶卷等一系列产品,将乐凯发展为我国电影胶片产业和特种感光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确令人骄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庭,电影工业急剧下滑,与此同时,彩色照片悄然兴起。这给乐凯带来了严重危机。好在乐凯反应及时,而且有着较强的技术、人才储备,快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彩色相纸。

至今,能够生产彩色胶卷的也才只有四个国家的五个公司――美国柯达、日本富士、柯尼卡、德国阿克发和中国乐凯。

从电影胶片向民用照相材料的转型,使乐凯名声再次大振。九十年代,胶卷市场上红(乐凯)、黄(柯达)、绿(富士)三足鼎立,争战激烈,乐凯彩色胶卷夺回国内20%市场份额,张和平和其他市民一样拍手叫好。

但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他对乐凯的了解越来越少了,他的同龄人也大多和他一样。他们甚至不知道乐凯最近在做些什么样的产品。

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为乐凯拍手叫好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危险已经埋伏在乐凯前面了。由于数码产品对传统银盐材料的替代作用,彩色胶卷市场即将陷入低谷。

1994年,现任乐凯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张建恒到柯达公司参观。当时他还是第一胶片厂副总工程师兼机动处处长、机动分厂厂长。在柯达,他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那真是一个大家伙,足有一个单人大沙发那么大个儿,但拍摄出来的质量,根本不能与传统胶卷拍摄的照片相比。

张建恒心想,这样一个新鲜事物让普罗大众使用,恐怕还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柯达内部,对从传统照相向数码照相的转变需要多久也出现争议。两年后,柯达把这项专利冻结了。

结果,乐凯、柯达在数码影像行业迅速被富士等竞争对手超越。等到乐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匆忙中做了很多零星的尝试,比如数码相机、喷墨耗材、彩扩机、立体照相等等,到2000年,慢慢都出了产品,但都不是很成功。

2003年,乐凯与柯达合资,试图在传统影像领域结成联盟合力应对市场。当时有分析认为:已经整合中国胶卷业大半江山的柯达希望以此阻挡富士,维护其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乐凯方面则满足于在保持国有控股地位的同时与柯达分享中国市场。然而,柯达与乐凯谁也没有想到,传统胶片行业会迅速走向衰退。

第二年,传统胶卷在国际市场上的销量就出现陡然下滑,降幅达30%。

四年之后,乐凯与柯达劳燕分飞。

乐凯在市民心中的形象也愈发模糊起来。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根红苗正、由国务院国资委出资的老牌大型国有企业,其命运会与全球市场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全球化的宠儿,为什么又变成了亚细亚的孤儿。不过他们能感觉到,乐凯陷入困境了。

张和平说,现在保定市最出名的企业,是天威英利、长城汽车,乐凯已不能再作为保定市最鲜明的标志了。

用官方的语言说就是,以汽车工业与新能源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正在保定迅速崛起。

走出保定

2005年2月,张建恒就任乐凯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他是保定人,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就来到乐凯,用他的话说,“对乐凯有很深的感情”,同时,他对这家公司的问题也非常清楚。当国资委的领导找他谈话时,他曾经犹疑过。他知道,乐凯若不能脱胎换骨、改弦更张,可能就真要毁掉了。然而转型谈何容易――有个资料告诉他,世界上转型的大企业中成功的比例不到一半。

最后他决定一试。“不是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有机会直接推动企业转型,对我来说,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做成了,你有成就感,职工们高兴。做不成,你也是个上过战场的战士。”他说。

他跑到日本、美国去做调研。最终他认为,乐凯最擅长的还是在胶卷和胶片生产中积累的涂层、成膜、微粒三大核心技术。他结束了乐凯的一些“小打小闹”,将精力转移到光学薄膜上(主要用于电视、电脑的液晶显示屏,以及手机、建筑玻璃、冰箱外膜等)。

当年11月,乐凯走出保定,投资13亿元建设“合肥乐凯工业园”。这是乐凯集团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一个重大动作。乐凯的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一个中高档光学级聚酯薄膜和薄膜精密涂布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为平板显示器产业链提供膜材料。

就这样,在乐凯集团中,做薄膜的公司从很小的板块成长为最有前途的产业,原来的主业反倒成了“冷门”。

有些人就说,转型就转型,为什么还要跑到合肥去建新工厂?

不单是乐凯内部、保定市民有这样的不舍,河北省和保定市的领导也不时找张建恒谈话。他说,这是现实所迫――在一个新地方建立新企业比在老地方建立新企业要容易,乐凯转型迫在眉睫,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等待。

此外,相比保定,合肥更加适合做膜材料的生产基地,最重要的原因是,距离合肥两小时车程的苏州,是膜材料下游产业的聚集地。其实张建恒最早想去的是苏州,那里有产业集群效应,但建厂成本很高,于是才选定了合肥。

合肥工业园建成之后,张建恒邀请了保定市领导去参观。在工业园对面,京东方投资175亿的首条第六代液晶显示产品生产线已经启动。这在保定是无法做到的。

这不是乐凯第一次走出保定。早在1972年,乐凯就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板厂公社王庄建设第二胶片厂(现在二胶已经搬进了南阳市)。只是当时的二胶是作为乐凯的三线厂而搬过去的,而现在的乐凯,则是为了寻找市场最前沿而迁徙的。

可是无论走到哪里,乐凯都已经抹不掉保定的印记。就如同耐克无论在哪里建厂,波特兰小城仍然是它的故乡。其实,一个企业要选择,一个城市也在选择。2006年,保定提出打造“中国电谷”、建设低碳城市,配合这一城市定位,乐凯有一项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业务,与天威集团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形成了上下游。

上一篇:公堂上村,公堂下村 下一篇:纽崔莱风云